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记东汉爱国将领班超

(2009-07-22 20:45:28)
标签:

历史

军事

东汉

班超

西域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特种部队

分类: 爱国将士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官拜定远将军,后人称之为班定远,经典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家一门皆英杰,其父班彪、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班固还是位军事家,曾随名将窦宪大破匈奴,班固编著的《汉书》和司马迁的《史记》同样名垂青史。真可谓“班家四杰”皆英雄!
    很多人认识班超是因为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班超出使西域”,事实上班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官,而且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特种部队之父”(个人观点),为何这样说呢?待我把其事迹列举出一部分来。

    东汉名将班超,早年曾作为大将军窦固副将率兵出击北匈奴,战功显赫。
    公元73年与从事郭恂一起被派遣出使西域。刚到鄯善国时,鄯善王还款待得十分周到,后来却忽然改变了态度。班超感到奇怪,猜想这一定是北匈奴派来了使臣从中作梗,鄯善王不知所从的缘故。于是班超唤来对方侍臣,诈他道:“我听说北匈奴使臣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侍臣一听,十分惶恐,交待了一切。班超一听,果然不出他所料,便私自把属下官兵36人全部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劲正浓,说道:“如今匈奴使臣来到这里没有几天,鄯善王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里,说不定哪天他会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的身体骨肉可就要被豺狼吞吃了。大家说该怎么办?”部下们都说:“在这危亡之地,生死都由大人您调遣!”
    于是,班超提议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眼下也只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营,使他们不知我们究竟有多少人马,然后趁乱消灭了他们。这下鄯善王就会吓破了胆,我们的事才能成功。”大家提出:这事要不要跟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怕郭恂胆小坏事,一口否定。就这样,班超独自率领36人,一举攻下匈奴军营,全歼敌数百人,鄯善国举国震惊。于是班超和他的部下们一起胜利完成了这次出使任务,鄯善王表示愿意归附汉朝。
    班超完成使命,率众回都,把情况向窦固作了汇报。窦固大喜,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经过和所取得的成就,皇帝很欣赏班超的勇敢和韬略,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派班超再次出使西域。窦固认为班超手下的人太少,想给他再增加一些。班超却说:“愿将本所从36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后汉书·班超列传》)。
    第二次出使西域,班超就凭借这36名“特种兵”,驱逐匈奴势力,是原臣服于匈奴的于阗、疏勒两国归附汉朝。
    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焉耆国乘汉王朝大丧的机会,围攻西域都护,杀死了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等国也屡屡发兵,进攻疏勒。班超跟疏勒王互为犄角,虽然势单力孤,但仍拒守了1年多。
    公元76年,汉章帝即位,东汉政府下诏命班超回朝,但班超分析了西域形势后,毅然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先后平定尉头、姑墨等国的叛乱,为新疆留在祖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公元80年,班超上书给汉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要趁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
    汉章帝览表,知班超功业可成,非常满意,遂派徐干率兵1000人增援班超。公元83年,班超击败西域大国乌孙,令其臣服。公元84年,班超率兵800击败中亚大国康居
    公元90年夏,当时的西亚强国大月氏副王谢率兵7万,东越葱岭攻打班超。班超兵少,大家都很恐慌。班超却说:“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鳂领来,非有运输,何足忧邪?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后汉书·班超列传》)。大月氏副王谢进攻班超,无法攻克,抢掠粮草,又无所得,果然疲惫不堪。班超估计其粮草将尽,率伏兵600重创敌军。大月氏大为震惊,与汉朝和好如初。
    公元94年,班超又使用外交及军事手段使焉耆、尉犁及北鞬支等国臣服。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何等的豪气冲天!历经20多年的时间,班超凭借其纵横捭阖的外交本领、天才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部下“特种兵”的英勇善战,平定了西域200多万平方公里,为我中华立下盖世奇功!

    怎么样,看完了班超的事迹,我们还能把对他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伟大的外交家吗?那么,班将军能不能称为中国的“特种部队之父”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记东汉爱国将领班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