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呐喊》和《狂人日记》

(2007-09-30 15:01:52)
标签:

文学/原创

 

鲁迅的《呐喊》和《狂人日记》

 

我早知道在鲁迅之前,就有个叫果戈理的俄罗斯人写过《狂人日记》,但一直没看过俄罗斯人的《狂人日记》。前年的大年三十,去鼓楼逛书店,偶然看到一套对价的《果戈理全集》,便买了回来。这套《全集》共九本,精装,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装帧得非常好看,纸张也很好,又有很多相应的插图,但买来之后,只看过一个《外套》和《钦差大臣》,以后就没再去碰它了,近来看了一些现当代的国外作品,感觉颇有一些失望,便去十九世纪的作家那里寻求安慰。这第一个想起的便是果戈理了。朋友老伤上回说过,等我们将近三十岁时,就该看看果戈理了,离三十虽还差几年,但也不远矣。这次拿起果戈理,我第一篇找的便是《狂人日记》。

以前看鲁迅的《狂人日记》,便觉得这个狂人,一点都不狂,更感觉那种社会气氛会令人发狂,但这个人,还是以冷冷的眼睛看着社会看着人间,好像躲在幽暗角落里一个阴森森的家伙,一个精神有点问题或者说内心有些阴暗(由单纯造成的那种阴暗)、抑郁的青年,脆弱而又敏感。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鲁迅这篇小说时,用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此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现代体的白话文写成的小说,控诉了封建社会现在人吃人的制度,最后那句“救救孩子!”,正是向全社会发出的呐喊。

在还没有看到这部小说之前,我就听说了这部小说,也知道了这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救救孩子”,现实上,后来我急着找来这部小说看,主要就是看看是不是真有这么一句话?就这么一句话,它在一部小说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当我终于整篇看完时,我对那句话先前的设想有想出乎意料,它没有我想像中那么有力,那么尖锐,我想像中,那句话应该是大声疾呼的,但小说中,却好像轻轻的一笔。

不过,这都是些当初的一些想法!

现在终于看到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看完之后,第一印象就是:名副其实的狂人日记,因为主人公九等文官幻想自己是西班牙国王;第二印象是:鲁迅剽窃了在中国所谓此部小说中最重要的那句话——“救救孩子”。甚至可以说,他剽窃了果戈理小说中的最主要的精华,连小说的题目也是相同的。但这不能完全说鲁迅剽窃了这部小说,但完全可以说,鲁迅从这部小说中,改编出了另外一个版本的《狂人日记》。中国的狂人,即便是狂人,也很软弱,也很无力,连赵家的狗都可以欺负上来,但俄罗斯的狂人就不一样,他想象自己是至高无上的西班牙国王,只是到最后略有些清配时,就无力地喊道:亲爱的妈妈,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救救孩子吧!

说起《狂人日记》,在中国肯定是先想到鲁迅,再想到果戈理;就像人们说起《变形记》,肯定先想到卡夫卡,再想到奥维德。世人甚至只知道有卡夫卡的《变形记》,不知道还有奥维德。

 

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便是《呐喊》,这个书名取得无比的精确而中肯,但是当我看到爱德华·蒙克在1893年(也许是1895年)画的那幅《呐喊》时,我自然而然地又想到了鲁迅的《呐喊》书名,是否直接从此处借来?蒙克即是表现主义画家又是著名的版画复制家,而众所周知, 鲁迅先生是非常喜爱版式画的,还引进过克勒惠支等人的一些版式画,还专门出过书,写过序,所以,他在1922年出版《呐喊》之前,是有可能接触过蒙克的画,因为蒙克1893年在柏林举办过画展,而鲁迅又是学习德语的。不过这毕竟只是推测。

但是看蒙克的作品(特别是那四幅《呐喊》),那感觉的确有些像看鲁迅的小说,给人一种阴森可怖之感,只是蒙克画的是人的心理状态,而鲁迅写的是社会现象,不想两个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艺术相通此话不假。

07-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