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埃及:灵魂在祈祷》书籍出版

(2008-06-13 19:05:33)
标签:

旅游

大卫独夫

摄影

埃及

非洲

分类: 大卫独夫的那一点小事

《埃及:灵魂在祈祷》这本书出版销售已经有些日子了,转贴一些书评,给自己留一个回忆,同时与大家分享。

 

《埃及:灵魂在祈祷》书籍出版

 

书评:《狂奔的灵魂与情感的摄影》

 

现在的埃及依然在风沙中屹立,但却似乎慢慢地离古老的文明远去。不过,只要你深入那些神庙、那些沙漠,也似乎就能连线历史中的奔腾与辉煌。吴志伟首先是一个行者、或者是一个侠客,他带着情感一路前往;其次他是一个记录者,把捕捉到的异域影像和故事,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来,并从“灵魂”的高度来审视这一场旅行,于是就有了《埃及:灵魂在祈祷》

读罢此书,你或许会和我一样,在阅读中体验到脚踏实地的“埃及之旅”,从香港出发,一路向西,从海拔到地貌,到沿途风光,再到历史故事,“我把西装脱下,放进了那个记忆中的衣柜,背起那个沉重的大背囊,拿着相机,在地球的某一地方,放飞自己。”我似乎能理解作者为何在“序言”中流露出这样的文字和心情。其实,这样的心情和这样一次丰富的旅行,又有谁能用只言片语或几张照片来概括呢?即使概括了,那种“裁枝断叶”的叙述又能说明什么?我们不能,没有人可以。但我们可以阅读,甚至在有钱有闲的时候重复这样一次跋涉,但是现在,此时此刻,我们能让自己的灵魂沿着漫长的足迹,找到仍然行色匆匆的脚步吗?

如果你想问,一生的旅程如何漫长,生命的质地如何坚韧。吴志伟的生命似乎是一种最好的诠释。没错,一万年太久,我们每天都活在倒计时般的奔忙中,俗套的理由太多太多,甚至连关于精神层面的探讨都显得不够真诚和务实。还好,庸碌繁忙的间隙,还有些离别让我们黯然,有些欢聚让我们快乐。所以,还不麻木,还不麻木的时候就歇一歇,回头看一看来时的脚印是不是都模糊了,看一看自己的灵魂是不是还跟得上。没错,这么说的确有点矫情。你可以说,就那么点儿事,不值得。可你读一读《埃及:灵魂在祈祷》或许能明白我此刻絮叨的这些。甚至不用读,放在顺手的地方,随手翻翻,你也会突然发现,自己忘掉了太多关于灵魂的问题。有时候忘却意味着成熟,而麻木意味着稳定。所谓日渐成熟而稳健,似乎意味着我们丢掉了太多轻狂和张扬,甚至丢掉了灵魂中某些灵动的东西。

对“吴志伟们”来说,这次在埃及的“游荡式”旅行就是一次爬上岸来,寻找丢失的自我的旅程,更是不顾未来的回忆和探寻。与都市的忙碌截然相反的是,“吴志伟们”淡定的脚步让人羡慕。但是如果读过一些章节,你不难发现,与之对应的是一路狂奔的灵魂。追寻来路的反思和回顾似乎比脚步匆忙许多。是的,这样的旅行一反常态。可是,只有这样的反常才是真正的精神之旅。当你在亚历山大领略到“五个人种,五种语言,十二种信仰”时,当你在撒哈拉看到“沙漠流星滑落”的动人场景时,当你在开罗的“死者之城”感受到“生死在瞬间无界”时,当你在西奈半岛感受到摩西的“良知”和“灵魂”时,当你在影像中经历一段又一段路上的故事时……你的灵魂一定比脚步更亢奋、更活跃,寻访灵魂的精神旅程也因此充溢着比好奇更可贵的东西。于是可以说,作者的埃及之行是双重的发现和收获,在异域的风景里蓦地看到了狂奔的灵魂,而你已经学会了背上行囊继续上路,心灵意外抵达了更为神奇的国度。

此外,对许多没去过埃及的人来说,阅读本书更是一种美好的憧憬,幻想自己在那里的奇遇,幻想一群人在酷热的沙漠中游荡,另一群人又走向大海,驾着船骑着马,南征北战——用血与火写下征服与被征服的伟大史诗。与此同时,那些用真情实感拍摄的照片,本来是直观的,但拍摄得太过于美丽和优雅,它们又何尝不是为心生向往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幻想的途径呢?

摘录媒体书评,作者:潘启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