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2012-07-16 19:20:43)
标签:
杂谈 |
地理老师都知道,地球的公转,是整个初中教学的难点。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还很不足,空间概念更是严重缺乏。而地球的公转,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能力形成巨大挑战。一级级地理老师穷尽心智,但教学效果一般都不尽如人意。
和其他老师一样,每逢接初一地理,对这节内容总有点打怵。每次总想以前是怎样教的,效果如何,现在有什么办法实现突破。
今天,通过学习,特别是听了程菊、燕静老师的指点。有了一点新的体会。本节教学设计,就试图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一点自己的突破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的名称、界线及特点。
2、方法与过程
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能根据生活观察和体验,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探究地球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移动情况及据此产生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
理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产生四季和五带现象。
四、教学工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环节实施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地球的自转运动,那么,地球除了自转运动外,还有没有别的运动方式呢?学生:公转运动。
学生浏览书本内容,通过比较填写下表:
|
|
概念 |
方向 |
周期 |
|
自转 |
绕地轴旋转 |
自西向东 |
一天 |
|
公转 |
绕太阳旋转 |
自西向东 |
一年 |
在了解了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后,请两位学生上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其中一位学生做太阳,另一位学生手拿地球仪做地球。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演示二分二至位置,提醒其他学生重点观察这四个位置。然后在屏幕上播放公转运动,与学生演示相对照。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一般错误是地轴指向不稳定,倾斜角度不准确,公转方向错误等)。再由这两位学生改进演示,直到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调查学生掌握情况,用5分钟时间,由理解较好的同学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生教生更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可能有教师讲授达不到的效果。
结合书本11页“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示意图”,强调地球公转特点,并在书上划下相应的内容。
正是因为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产生了一系列的地理现象。
采取逆向思维,就错解错。如果不倾斜会出现什么情况?
板书:直射和斜射图,学生判断并找出直射点。
这部分和前面演示相呼应,判断出太阳光线和地球表面的垂直点。
根据显示的图片,判断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在地球的公转运动中,太阳的直射点有什么移动规律呢?还会出现在地球上的哪些地方?必要的话重复前面的演示,提醒学生注意直射点移动规律。
播放动画: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移动,根据动画板书:
联系课本“地球的公转示意图”,指出四个位置太阳直射点分别在什么纬线上?纬度为多少?加以巩固。
小结:1)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简图表示)
介绍北回归线标志塔,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
忆一忆、想一想:在寒假和暑假的中午11:55
1)太阳光照进窗子的角度相同吗?
2)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长短是否相同?若不同的话,哪个长?哪个短?
比较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为学习四季和五带埋下伏笔。
通过动画填写表格:
|
|
太阳直射纬线 |
北半球获得热量 |
季节 |
|
春分日3.21 |
赤道 |
大致相等 |
春季3、4、5 |
|
夏至日6.22 |
北回归线 |
多 |
夏季6、7、8 |
|
秋分日9.23 |
赤道 |
大致相等 |
秋季9、10、11 |
|
冬至日12.22 |
南回归线 |
少 |
冬季12、1、2 |
1)
2)
3)
4)
练习设计:本节练习强调基本知识,减少综合性和开拓性知识。难度较大的问题留待以后逐步解决,避免打击学生。
教学思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