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教学《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片段《约瑟夫爷爷孤注一掷》为例谈新授课中的写作指导

(2010-10-28 11:49:31)
标签:

教育

以教学《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片段《约瑟夫爷爷孤注一掷》为例谈新授课中的写作指导

作文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究竟如何令学生写好作文,其实不光在作文课上下工夫,在新授课上也可以做文章。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写作的指导,这就看你怎样设计使用教材,怎样巧设课堂教学,以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

其实,在平常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在采用很多习作训练的方法,一般是段落或句子结构的仿写,故事的续写,还有人物的前传等等。我今天在这里阐述的是一种另类的作文训练方法。下面就以实际教学《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片段《约瑟夫爷爷孤注一掷》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在新授课中进行这种习作训练的。

一、复制行文“主脑”,确立人物的思想感情、特点或故事的中心。

行文“主脑”是指文章的中心,人物的品质特点。一篇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你所要表达的中心而展开的。我们在新授阅读课中的所作之文的中心和课文的中心是一样的。如这次选取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片段中心是;约瑟夫爷爷为了实现孙子查理的梦想也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孤注一掷。文章的主人公是“约瑟夫爷爷”这个人物。我们的作文主人公和所要表达的中心完全一致。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学生对于人物特点或事件所要传达的思想是不知或者模糊的,而这个“立起行文主脑”首先人是教师。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确定文章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中心,所有的教学环节以此展开,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也以此为方向。如《约瑟夫爷爷孤注一掷》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让学生谈自己读后的感想。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以便以学定教。这时,学生一般会从价值观方面来谈自己读后的感想,或为“约瑟夫爷爷”的做法所感动,或表示不理解。无论学生的感想与课文的价值取向一致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主要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也可以具体到具体的词句)获得的,为下面写文奠定一定基础。

二、延伸故事细节,给作文平添血肉,彰显丰满。  

一篇文章的成文自有作者自己的取舍——哪些材料的展示能彰显人物特点,故事中心,而哪些材料则舍弃。《约瑟夫爷爷孤注一掷》就选择了约瑟夫爷爷偷偷拿出自己仅有的私房钱、小查理拿钱买好巧克力后两人的对话、以及愿望落空时两人的表现等几个画面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这主要画面的文字描述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留白。这就是我们所要延伸的细节,添加的血肉,作文的材料。

如何发现这些材料并且让学生能顺理成章地作文呢?这就看教师的解读和设计了。在教学《约瑟夫爷爷孤注一掷》时,我这样做:

1、细致解读,寻找文章留白处。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我发现直接描写约瑟夫爷爷言行的语句并不多,只有四处,

一是;约瑟夫爷爷把小查理悄悄的叫到身边,在被单底下偷偷打开钱包。二是;“当然是真的!”老人家激动得唾沫横飞。三是;“买到了吗?”他的眼睛兴奋得发光。四是;当老人家的手指摸到包糖纸时,他颤抖得非常厉害。“我们绝不会有希望,”他低声说,咯咯地笑了笑,“你知道,我们不会有希望的,对吗?”那么在打算拿出全家仅有的钱时爷爷的心里挣扎呢?得知巧克力中没有藏着自己心心念念的金奖券后爷爷具体的神情动作描述呢?小查理的心里描写呢?等等等等,都是文章没有具体写出来的场面,这也给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留下了可写的材料。

2、充分联想,引导把留白具体细节化。寻找到“缝隙”,怎样见缝插针,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如我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想象:约瑟夫爷爷和小查理在准备撕开糖纸时,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令人惊叹!

三、串联课堂练笔,使文章形成整体。

     大量口头表达或者书面练笔都是片段的,割裂的,如何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这就要求对材料进行一个合并、串联。像原作者写文时对材料有取舍,我们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对练笔材料进行深入思考选择,选择那些突出表现人物特点或故事中心的材料予以表现。如《约瑟夫爷爷孤注一掷》中能表现约瑟夫爷爷 “梦寐以求”的动作片段,在进行拆包装时的犹豫表现。这都是需要花大量笔墨浓墨重彩进行渲染的画面,需要学生进行重点描绘。这样进行对材料的归纳选择,也使学生更加明确记叙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写做必须紧扣主题、围绕中心来写。

新授课中的写作训练这种方法是依附课堂教学、学生随文学习而生的,是基于对课文的深层理解而生的。立足于课堂,生成于课文,又能使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指导,这种具体的细节的操作对于写作初期学生学写记叙文有一定的帮助,特别对于学生明确把握中心,根据主题或中心选材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量到质的转变
后一篇:善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