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我们欣赏悲剧(七)悲剧的净化论

(2014-07-06 12:17:08)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根据前一章所说的,既然观众从悲剧中获得的快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悲剧的痛感,那么也就能理解哲学家们认为悲剧存在“净化”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pp. 170)”。然而这个概念是有争议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净化”这个词的含义。从医学和心理学上讲,“净化”的意思是“宣泄”;而从神学上解释,“净化”的意思则为“涤罪”。另一批人试图将“宣泄”和“涤罪”结合起来,为“净化”寻找一个新的解释。

         不管是哪种解释,结合前面所讨论过的关于“悲剧的距离感”,我们承认,在“净化论”中,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pp. 175):

1.       悲剧可以导致情绪的缓和,使怜悯和恐惧得到无害而且愉快的宣泄。

情绪是什么?如果为情绪举例,我们可以发现,情绪是高兴、愤怒、悲伤、嫉妒等这些直观的感情因素。概括一下,情绪可以归类为我们的心理上本能的冲动,或是我们产生的心理能量。人在生活当中,并非总是可以找到机会释放心理上积聚的能量。比如痛苦的时候人并不总是可以哭泣,快乐的时候也并不总是可以微笑。当这些能量得不到释放时,就会被压抑在心里越积越多;当这些能量一旦得到释放,人们就能从这释放中感受到快乐。悲剧导致情绪的缓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悲剧为人们创造了压抑的情绪,随后又为人们建立了排解的通道。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快感。这一点在《悲剧心理的解释》中详细解释过。

2.       悲剧可以消除怜悯和恐惧中引起的痛感的成分。

同上,由于观众在欣赏悲剧的过程中释放了痛感,从而导致悲剧中由怜悯和恐惧而引起的痛感消失,从而消除了痛感的成分。

3.       悲剧通过经常激起怜悯和恐惧,可以从量上减少怜悯和恐惧的力量。

同时由于悲剧的距离感,导致观众对悲剧中产生的怜悯和恐惧的负面情绪没有在生活中遇到的直观感受。从一定程度上已经减缓了这些心理上的负面力量。

         这种“净化论”是得到了佛洛依德派心理学的赞同的。佛洛依德的隐意识愿望学说,即探讨了艺术的净化作用。他认为就像药物会对人的肉体起作用一样,净化(宣泄),通过对人的灵魂的释放,会产生某种治疗作用。佛洛依德的“净化疗法”,即通过引导病人释放感情,来达到治疗病人心理的效果。我们在这里不讨论佛洛依德的心理疗法,仅仅通过这个理论和方法来说明悲剧对观众从心理上的净化作用,并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悲剧心理。

         要讨论“净化论”是否适用悲剧心理,那就要来看看在悲剧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绪得到了净化,又是如何被净化的。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在悲剧中,观众是可以感知悲剧角色的情绪的。然而,这不意味着观众被净化的情绪就是观众感知到的悲剧角色的情绪。实际上,被净化的是观众在感知到悲剧人物的情绪后产生的情绪,即我们反复提到的审美怜悯与恐惧。乍看之下这样的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哲学家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佛洛依德派心理学家认为,悲剧释放的是由观众心理产生的“俄狄浦斯情意综”(恋母情结)能量,为此他们到处去寻找悲剧中的情节来解释这个理论。我们不去看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单单说这个能量的性质和观众情绪宣泄之间的联系。首先,这个能量的来源是佛洛依德理论中的“力比多”,是一种隐意识(潜意识)能量。佛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和意识时常背道而驰——在我们的意识中看来好像是悲剧的结局,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却有可能是幸福的结局。而这种潜意识的净化,就是“力比多”的解放和宣泄。所以根据佛洛依德派的心理学理论,在讨论这种宣泄带来的快感的时候,就不能把它单纯的认为是观众所感知到的情绪的宣泄。

         那么这样的净化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之前说过,只有在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时,观众才会从中感到宣泄并产生快感。从佛洛依德派心理学里看来,这种压抑应当存于潜意识中。“压抑不仅仅是某种本能和情绪得不到自由表现,而且还意味着一个‘愿望’,即一个思想及其‘情感’,脱离开意识,隐藏在隐意识里(pp. 186)。”有压抑才有宣泄,如果得到宣泄的是人的潜意识中的某种情绪和本能,那被压抑的也就是这种情绪和本能。那么压抑它的又是什么呢?是人的意识。“不健康的思想总是受到意识影响的压抑,它便不可能已原来的面目出现(pp. 186)。”这样的“不健康的思想”通过悲剧得到伪装,以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面目呈现在观众眼中,一方面释放了观众被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为观众情绪的宣泄寻找到了道德的借口。比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复仇而死去的情节只是显性的故事剧情,然而其包含的潜在内涵在于他对自己母亲抱怀的不伦爱恋(俄狄浦斯情意综),并因此憎恨自己的叔叔克罗迪斯——在潜意识中为“父亲”的代表。观众在欣赏《哈姆雷特》时,感受到的是其表面的故事,而潜意识里接受到的却是隐性的心理暗示,从而观众的情感的得以在另一个渠道中宣泄。“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悲剧净化,就是被压抑的观念的‘情感’通过移置到另一个无害的观念上而得到解放和宣泄(pp. 186)。”

         佛洛依德的学说概念是来源于精神病症的研究,那么当我们把这个概念应用于全人类的普遍心理的时候,就等于是说全人类都是精神病患者——所以这个理论的范围适用性是有待商榷的。这里,我们提到这个理论的重点是,我们应该注意,当我们把这个理论应用于悲剧心理上,最关键的两个词是:压抑和移置。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我们的愿望在潜意识中被压抑,当这样的压抑被释放之后,在意识中我们能感到喜悦(从潜意识移置到意识)。根据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

1.       愿望只能在潜意识中得到满足。在意识中得到满足的愿望并不是真正的愿望满足。

2.       当潜意识里的愿望被满足后,满足感仍然是在潜意识中产生的,意识里由于排斥潜意识里不道德的心理活动,是抗拒这类满足感的产生的。

3.       从这样的满足感中获得的情绪,移置到意识中去,就是人们快感的来源。而这样的快感是由意识感知到的。

换句话说,如果说在这里潜意识是欲念得到宣泄、满足的地方,那么在宣泄和满足后,它并未感到快乐,而是把快乐完完全全转嫁给了另一个主体——意识。这个理论看上去很奇怪,因为潜意识辛辛苦苦做了所有工作,却把最后的好处都留给了意识。不仅如此,这个理论只考虑到了潜意识中欲念的宣泄,而完全没有考虑到悲剧中的美感带给人的快感,承认这个理论等于是否认了艺术中的美感对艺术的作用。最后,潜意识中的象征体现并不要求距离感,我们在生活当中的一切动作、一切思想,都可以作为潜意识的投射,而不需要通过投射到悲剧情节中并产生的快感。

更进一步,佛洛依德的研究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都存在病态,都不健康”这一事实上的。实际上,当我们去考虑悲剧中的情绪净化时,我们要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怜悯与恐惧情绪是非病态的。如此,对这样情绪的净化,也就不能从纯粹的医学或心理学角度来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