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太阳梦》散文精品解析(2012重庆卷)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咱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4(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理解主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句子中有两点要解释清楚:一是“没画过一个太阳,却让人感到有太阳存在”,二是“理性的跳跃”。“没画过一个太阳”是说老刘的画中没有太阳;结合原文第二段看,老刘梦中的景象以太阳照耀为背景,他的画作就是源于这样的灵感,“画中让人感到有太阳存在”的意思就好理解了。“理性”当然是指老刘,他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得益于他对自己绘画理想的执着追求。
【答案示例】
(1)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1分)
(2)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3分)
【评分细则】
(1)第二点除原答案外,若答成“对艺术、信仰、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也可。
(2)“理性”若只答成“持之以恒、执着不懈、锲而不舍、坚持不断”,不与“艺术追求”结合起来,给1分。
【失误举例】
(1)不能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如“生命以不同形式显示了老刘的画让作者感受到太阳无穷的生机带给万物无尽的美”。
(2)不能联系题目及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含义,如“他的画是独创的画派,体现了老刘画艺精湛”。
(3)将“理性的跳跃”理解为“太阳喷薄而出”或“连绵起伏的群山”。
15(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结构、把握散文思路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审题关键词:老刘的“太阳梦”、写作思路。答题时应找出涉及画家老刘的段落,找出其在绘画发展历程方面的关键句(如:第3段“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第13段“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第15段“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挑选其中的关键词,加以串联组合,就形成了有效的归纳、概括,表述时注意用序号标出、分条作答。
【答案示例】
(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评分细则】
“寻梦——圆梦——新梦”是老刘“太阳梦”的三个阶段,每点2分。
【失误举例】
(1)不看题干“就此”的要求,答成了故事梗概、中心思想。
(2)离开题干“老刘”,所答内容为“拉萨、朝佛者”,造成答非所问。
(3)离开题干“梦”,概括成“对艺术的执着”,或答成“被老刘的画感动”。
16(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试题解析】
考查散文中的事例材料对表现文章主旨、情感的作用。这些人物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作者为什么要将他们组织在一起呢,当然,他们身上有共性,共性是什么呢,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寻梦者,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文章若只写老刘一个人的寻梦之旅,内容就显得单薄了不少,正是有着许许多多类似老刘这样的追梦人,文章的内涵就更为丰富,主题也更具有普遍性。
【答案示例】
(1)以更多寻梦者不同方式的寻梦,表现了不同人生的共同追求。
(2)以更多美丽感人的梦想,丰富了“太阳梦”的内涵。
(3)表现寻“梦”过程的艰辛,表达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
【评分细则】
1、以上每点2分;
2、答到以下之一,给2分:
丰富了“太阳梦”的内涵(或“充实、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寻梦过程的艰辛;?表现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使行文结构曲折;?为后文写老列实现梦想再寻新梦作铺垫;?深化(或“突出”)“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这一主旨。
3、答到以下之一,给1分:
为后文作铺垫或者引出下文,但未具体分析;深化主旨,突出中心,但未具体分析。
【失误举例】
(1)答题方向错误;(2)答题层次不清。
17(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概括归纳文章的主旨情感。判断文章主旨的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是写作主体的态度,二是作者对主体的态度,或者说是情感与价值观。【答案示例】
(1)拉萨的美景,既是现实,又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梦想;人们寻梦的过程又是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如:老刘作画是现实,老刘的理想是梦)。
(2)对拉萨的热爱,对寻梦者的崇敬。
【评分细则】
1、第(1)点4分,第(2)点2分。
2、第一问“现实与梦交织”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梦境与现实:老刘梦中的太阳群山和我眼前的太阳群山。
梦幻和现实:我看到的拉萨是现实,而亲朋好友觉得拉萨是一个梦;初到拉萨我觉得是在梦中,走进生活我觉得无比真实。
梦想与现实:无数的寻梦者历经艰难追逐各自的人生理想。可细分为:
a,老刘追求更高的艺术理想,现实中陷入苦闷(或“老刘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并得以实现”);
b,朝佛者为了信仰,一步一叩,遍体鳞伤;c,边防战士为了保家卫国,献出生命;d,大学生为了救人,被泥石流吞没;e,“我”为了采访,遭遇车祸。
以上三个方面共10个采分点,只要有2个采分点即可,共4分。
3、第二问“蕴育的思想感情”可从两方面考虑:思想:a,就作者对所有寻梦者的赞美来看: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想的追求(或“每个人都应该不畏艰难追寻理想”);
b,就第10段结尾“翻越精神高山、微笑着走向太阳”来看:追梦需要不畏艰辛、乐观执着;c,就第11段“夸父引发的感动、议论”来看:幸福在于追梦过程本身;d,就结尾段“针对老刘又寻新梦的议论”来看:追梦无止境,永不满足。
感情:a,就第7段对拉萨美景的描绘来看:对拉萨的喜爱;b,就全文对寻梦者的肯定来看:对理想的渴望、向往、憧憬。c,就作者在文中无数次的感动流泪和带有肯定色彩的抒情句、议论句(12段)来看:对寻梦者的赞美和崇敬。
以上两个方面共7个采分点,只要2个即可,共2分。
【失误举例】
(1)未抓住“交织”,只回答出观察内容或梦的内容;
(2)未找出“交织点”,将不相干的梦和现实答在一起;
(3)未扣文本,答出的“梦与现实”不是文章中写作的内容;
(4)未审清“梦和现实交织出的具体表现”,将梦与现实分开作答,此种情形稍稍放宽,酌情扣分;
(5)未理解概念,回答出的常常是作者的行为而非思想感情;
(6)未扣文本,回答出的思想感情并非文中所体现出的;
(7)审题不仔细,仅仅回答后一问而忽略前一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