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上海老站”
六月四日下午,与老丁一起,到位于徐家汇漕溪北路201号“上海老站”二楼的圣爱厅听原解放日报资深摄影记者金定根的人物摄影课。本课程由上海退休俱乐部组织安排,中国国旅上海公司的领导及欧洲旅游部、北美洲旅游部的负责人分别到会推介了有关的旅游项目。
除了对金定根老师的摄影课程感兴趣外,我主要想欣赏一下“上海老站”的风采。以前路过徐家汇时,经常看到“上海老站”这幢外形呆板的白墙建筑,心里总在嘀咕:铁路上海老站怎么与这里有牵连瓜葛呢?自从100多年前上海有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淞吴铁路后,以后的大上海又有了上海北站、上海西站、真如站、上海新客站、上海南站和虹桥站等铁路客运站,上海的历史上,究竟什么时候在徐家汇建造了一个“上海老站”?它的历史与铁路上海北站有什么承继关系?与铁路上海客运站有什么渊源?我的脑海里,在上海铁路客运系统里,徐家汇的“上海老站”
竟是一片空白。当我走进“上海老站”后,就被屋内的建筑及摆设震惊了。走道两边的墙上挂着黑白的上海老照片,地面两边摆设着老式打字机、留声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古董全都被搬来了。一楼就餐大厅是高挑旋顶上巨型吊灯、纯白的束着流苏的窗帘、光得发亮的长条木地板,雕花的古式炉台壁炉,钉着铜钉的软皮木椅……在我们听课的二楼圣爱厅,呈现出浓郁的教堂风格,两层楼高的堂体,造型古朴而圆浑,加之红色的地板、奶白色的墙头、金色线条勾勒,非常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甚至保存着原唱诗班的小舞台。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幢建筑是典型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是天主教堂的礼拜场所。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与之不协调的一面,花园里停放的“慈禧车厢”、“宋庆龄车厢”和蒸汽机火车头以及屋内走道上的标注着“宋庆龄专列上的专用座椅”实物等。这些,显然与上海的铁路客运有关,这更陡增了我心里的疑惑。慈禧太后是否乘坐过火车专列?这个,我闻所未闻;但我看见过,宋庆龄先生曾经乘坐的专列至今一直停放在天目东路铁路博物馆门口的西侧,车厢内仍保留着原先的座椅和摆件。
自从上海建设了铁路后,淞吴铁路的走向是从上海北站到吴淞,沪宁铁路的走向是到南京浦口,沪杭铁路的走向是到杭州,在其枝枝杈杈的繁衍线上,也记不得有徐家汇“上海老站”的站点。现在的“上海老站”门口有两块铭牌,一块上面的文字介绍是:上海老站“原为徐家汇圣母院、修女院,始建于1868年,1929年毁于大火后重建。1931年竣工。立面设壁柱,西山墙尖顶部位设小穹顶塔楼。宗教礼仪的重点部位采用教堂传统装饰。二层礼拜堂内部呈罗马风。”
另一块上注明的是“徐家汇天主教历史建筑群(徐家汇圣母院旧址)。”显然,它与马路对面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有关,同属于徐家汇天主教历史建筑群。也可以断定,这个建筑群中还包括了附近的徐家汇藏书楼等历史建筑。
我无法找到“上海老站”与铁路上海站的丝丝缕缕关联。却从有关资料中获悉,圣母院由耶稣会传教士薛孔昭发起,于清道光23年(1843年)在青浦横塘开始建立,同治3年(1864年)迁至徐家汇附近王家堂,同治7年(1868年)拯亡会、献堂会等陆续在徐家汇耶稣会住院附近建立修院,总名徐家汇圣母院。原址宏大,现大楼建于1926年,为原徐家汇圣母院仅存的主体部分。上世纪末,修女迁至浦东唐墓桥天主堂后,此地无人问津,后,大楼出租,直到恒银集团出千万巨资加以修缮成上海老站餐馆。现餐馆内收藏着两列火车车厢,一列由德国汉诺威车辆厂于1899年制造,同年抵达中国,作为慈禧的宫廷坐车。清王朝结束后,被满清政府接受,作为高级官员乘坐车。新中国成立后,由哈尔滨铁路局调用为宣传教育车,作为对铁路沿线职工的教育场所,直到停驶,被上海老站餐厅收藏。另一列由俄国叶卡捷琳车辆厂于1919年制造,1922年运抵中国,被国民政府用作公务车。新中国成立后,用作宋庆龄副主席外出用车,使用年限到期后,调拨至佳木斯铁路局,作救援列车的宿营车,直至停用,被上海老站餐厅收藏。
于是,我想,其实,“上海老站”与上海的铁路客运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之所以在“上海老站”中摆放着“慈禧车厢”、“宋庆龄车厢”和蒸汽机火车头以及屋内走道上的标注着“宋庆龄专列上的专用座椅”实物等,那只是现在的主人想通过对上海铁路客运站的眷恋,倾诉对老上海生活的情愫,寄托对老上海时光的不舍,因此,这里经营的只是正宗的本帮餐营,而且,保留着上海二、三十年代老本帮菜的传统神髓。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制定营销策略和经营亮点的苦心孤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