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庞贝城庞贝梦魇废墟大自然中能 |
分类: 语文教学 |
〔原文〕然而,可怕的毁灭!庞贝是大自然的梦魇,是对人类进步与繁荣的嘲弄。假如维苏威火山不曾爆发,假如庞贝城能生生不息地持续发展到今天,那么,她无疑将是地中海区域的纽约、东京或上海。然而,这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的名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骄傲,终于就在前边提到的那一场浩劫中化为了哀歌。今天,我从遥远的东方飞来欧洲,从数百公里外的罗马赶来那不勒斯海湾,从光天化日下的废墟遁入往古,看到的,只不过是庞贝文明的碎片,听到的,仅仅是历史断续的回声。不过,这也好,废墟是警告,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废墟又是台阶,社会总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辉煌。但愿人类能更多地保存这一类废墟,以确保我们在前进中能保有更多的清醒,更强的力度。
〔赏析〕这一段文字是全文的结尾,卒章显志,点明全文的主旨:在前进中能保有更多的清醒,时刻注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虽然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但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却非常的明显,感情的脉络非常的清晰。有对自然的深深的敬畏,有对庞贝文明毁灭的惋惜,有对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警告,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前面描写庞贝文明的基础上,作者突然一转折,发出“可怕的毁灭!”的惊呼。把庞贝文明的毁灭说成是“大自然的梦魇”,“是对人类进步与繁荣的嘲弄”,说明再发达的文明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变得是多么的渺小,多么得不堪一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言而喻。
然后,作者用了两个“假如”给我们展现了想象中的庞贝城发展到今天的美好图景,随即一转折指出庞贝城却化为了“哀歌”,今天看到的是“庞贝文明的碎片”。从光辉灿烂的壮阔,直接跌入惨不忍睹的废墟,美好的想象,悲壮的现实,在鲜明的对比中表达出无尽的惋惜,也把读者带进了一片叹惋之中。
庞贝城的毁灭虽然不是人类破坏自然造成的,但是作者从自然的伟大力量中体会到了自然的可怕,所以作者退一步说“不过,这也好”,把庞贝城的毁灭说成是自然的警告,提醒人们时刻注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最后,作者憧憬美好的未来,只要从废墟中吸取教训,“在前进中能保有更多的清醒”,就会在前进中有“更强的力度”,就会“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辉煌”。但是作者也把我们带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我们从废墟中吸取教训了吗?我们在前进中保有更多的清醒吗?
另外,文段中整句的运用、排比手法的运用都使感情得到了强化,增强了感染力和文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