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和你一起走杨桥。
标签:
泥巴非泥巴原创摄影杨桥古镇 |
分类: @摄于美@ |
前黄镇杨桥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的南郊,与宜兴一河相隔。 杨桥村以村南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南杨桥”得名。古有“介宜阳之邑,通南北之”之称,曾是武进南境商埠门户,穿街而过的张仙浜东接太湖、西连滆湖,与宜兴一河之隔。明清时,大批商贾云集与此,筑园造第开店,至今仍有500余间明清建筑毗连成街市。临街一式砖木结构,平房,黛瓦粉墙,条板排门,二层楼层,雕花木窗。
P1 这便是那座有名的南杨桥。
三面环水的古街老房子面积约有近三万平方米,占地三百六十余亩,共有五条长约七百三十米、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老街;坐落着六墩历史悠久的古桥;六座保存完好的寺庙古建筑,更有六百多亩渔区水产基地。幽长的青砖路、深不见底的小巷、傍水而建的古屋、形式各异的古桥,处处都透着水光韵浓的江南特色。
P2 到杨桥老街是一路问过去的,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来到杨桥地界,首届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黄色的太平庵,算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建筑。一开始,感觉到有些遗憾,并没有想像中那些老式建筑……可是越往下走,惊喜便越多……
P3 这条小河的水很混浊,混浊到让人感之可惜,也意识到了人们对环境的无视。河两边的石块印证了历史的年轮,不远处有一座小桥,看桥的建筑式样并不久远。顺着这条河道再继续往前走……
P4 这就用石块累沏的码头,我想在当年它是有相当的作用,只是今朝早已废弃。
P5 看,老式建筑慢慢呈现在我的眼前,这张便是我站在桥上拍的……
明末清初的红莲教根据地红莲寺即坐落于此,更是著名的火烽红莲寺惨案现场。杨桥村负责人介绍,仅一河之隔的常州漕桥和宜兴和桥交界处的南杨桥古街,历史上受战乱影响比较小,曾经是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的重要商埠。抗战时期至解放后六十年代,古街也曾兴旺繁荣、远近闻名。
P6 再仔细一看,这桥的年龄和我一样,于是来了张特写。
P7 站在桥头向东看,这才是真正一幅老街的景象,同行的朋友看得比我仔细,时不时拿他手中的苹果机不停地拍着……
P8 这是一家饭店内园,有一个四方天窗。饭店生意并不好,老板应该是有意识的,当媒体在不断地宣传杨桥老街的同时,他便想象着来此旅游的人,只可惜,杨桥老街的景象并没有真正引来游人,可惜了这偌大的院子。
P9 抗日英雄,这是站在饭店的后穿拍的,后窗边便是那条河水,南杨桥便立在这河上。
文革后,历经半个世纪沧桑的南杨桥古街仍基本保持古色古香的原貌,尤其是太平庵、保丁寺、白虎堂、关房阁等大部分古迹以及唐代古刹“万福禅寺”都保存完好。
P10 那条红色的船是新的,没有游人,这便是一座摆设。静静地任岁月流逝,任风吹雨露……
P11 青砖墙也能吸引我的目光……
P12 市场的开发,商家的投入,南杨桥又开始复燃当年的喧嚣。旁边那位身着古装的人来自湖南,是刚刚来到这里,我实在不敢去确认他是慕名而来,还是被忽悠而来……
P13 南杨桥的围栏是整块整块的石板,这是古桥特有的印记。
P14 红色的楷体繁书南杨桥清晰可见。
P15 我在想,这石拱边的石板怎么弄成这弧形形状的?
P16 站在桥上向西看……
江南风韵浓厚的南杨桥古街经修复和开发后将再现古街昔日小桥流水人家式的风貌,让人们再次体验抗战时期军民抗日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经专家认证,规划将保留古街上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并加以保护,尤其是临水而建的古民居。
P17 这理发店是有相当年头的,师傅并不为我的镜头感觉别样,仍认真地做着手中的活儿。那老式的座椅,那熟练的手技,我看着陷入深深的沉思……
P18 这在当地俗称“调龙灯”,熟悉而又陌生。很小的时候在家乡也有见过,只不过人物不是这样一群大妈,也没有这大红的一色服装,随着她们年龄的增长,手中的力气显然不够,也缺少了年轻人的灵活。但这场景着实让人惊叹……
P19 现在我们都有丝绒被,什么九孔七孔被,很少再有人再真正的棉花弹出来的被子,那柔软,那温度城里人很少去感受得到……
P20 现在很多房地产商家也再追形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P21 书场、戏院、理发店、裁缝店……我在努力想象着当年的繁荣景象。
P22 织布机。
前一篇:2011年04月2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