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征兆现象释析——(三)地光
 (2011-01-09 15:23:09)
	
			
					(2011-01-09 15:23:09)		| 标签: 地震征兆地光震源磁场大气放电 | 分类: 地震探秘 | 
http://s14/middle/4957c5e6h9964e39e4a65&690
地光,在地震前夕出现在地面或在天空中的一种奇特的发光现象,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震前征兆。一般情况下,地光大都在地震发生前几分钟到数小时出现,也有少数地震后出现的,其形状有闪电状、朦胧弥漫状、条带状、柱状、信号弹状、散射状和火球状等。
地光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1931年,日本学者寺田寅彦根据“水的毛管电位理论”,提出了地下水高速流动假说,认为地震过程中地壳内部水的流动,使得在地壳和大气中产生了显著的电差位,因此产生高空放电现象。1970年,美国的芬克尔斯坦和波威尔提出,地震“闪电”的电场是地壳中的晶体压电效应引起的。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低空大气地震发光现象可能是大气中静电场促成气体放电造成的。
地光形态多样,成因也不尽一致。可以肯定的是,从地震裂缝中迸射出的耀眼闪光和喷射出的火球,是通过地球内部物理过程形成的。而对于出现在空中的带状地震光,笔者认为,它是一种与震源磁场有关的大气放电现象。
 
http://s7/middle/4957c5e6h9964e8ada696&690
 
一百多年以前,人们就注意到了磁场异常和地震的关系。1855年日本江户大地震,震前2小时江户闹市区一个眼睛店,平时粘满铁钉的一个马蹄形大磁铁,忽然失去磁性,铁钉哗啦啦全部落到地上。地震过去以后,马蹄铁又恢复了磁性,如往日一样吸满了铁钉。研究者们还发现,与地震相伴生的磁场效应,可以在导体内感应出瞬间电流。如1871年3月,地震前几分钟,英美间的海底电缆上出现电流;1872年印度地震时,瓦伦西亚—伦敦间的陆上电缆出现电流。1875年9月地震前,相当长时间在马丁尼克岛金属线上出现能击人程度的电流。地震工作者已经通过仪器证实,地震磁效应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地震磁效应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在探究地磁场起源时提出观点认为:磁场是由旋转的质量场形成的,磁场的本质是旋转的质量场效应。物体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磁场强度,与物体的质量和自旋角速度成正比,与质量场的旋转半径(观测点到物体质心的距离)成反比。 磁场N极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地磁场就是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形成的。
根据这一假说,一切物体在旋转过程中都将产生磁场。据此推断,在地震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地球内部涡旋运动的岩浆流,将在涡旋中心——震源形成磁场,磁极位于震中区上空。与地磁场不同,震源磁场单极暴露在地球表面,犹如一块条形磁铁垂直插入震源中心,且在地震发生时,强度达到最大值。震源磁场与太阳黑子磁场形成过程相同,二者都具有漂移的特性。
http://s4/middle/4957c5e6h9964f48f1426&690震源磁场的出现,必然产生相应的电磁干扰现象。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唐山地区某部队的收发报机,从震前几天出现严重的杂波干扰,震前十几分钟,突然中断联络,震后恢复。秦皇岛一军用雷达,7月27日接收系统受干扰,影响甚重,程度达“干扰 3”。廊坊万庄一微波站于7月25日出现弱干扰,到7月27日逐渐增加,讯号无规律严重衰落,震后消失,在一些余震前仍受到不同程度干扰。兴隆县一微波中继站于7月27日20时左右讯号严重衰落,几乎中断。
在此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唐山地震前后,设在延庆佛爷顶山峰 (1250米)的711测雨雷达观测到京津平原一带有一种扇形指状奇异回波。这种回波与雷达气象学所介绍的有关奇异回波,如海浪干扰、晴空湍流、飞鸟等所引起的奇异回波都不一样,既不是降水和云的回波,也不是山脉所引起的地物回波。在雷达水平位置显示器上图象为扇形指状,在垂直显示器上形态象座起伏的山峰。从7月25日到7月27日雷达撤离前,在测站东南距离80~120公里的范围内都观测到这种奇异回波。回波的高度,强度、位置、范围都在变化着。
这一回波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并有明显的方向性。7月25日此回波出现在玉田、丰南、宁河、天津、武清、宝坻一带,范围很大,呈一个大约北偏东40°多的近似椭圆形,椭圆长轴90多公里,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回波高度7.2公里,强度15分贝。7月27日此回波向南西方向移动,仍呈一个北东向的椭圆形,椭圆长轴90多公里,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回波高度6公里。7月28日大震后此回波变弱变低,并向北西方向移动。在通县、香河一带呈北偏西30°互相平行的几个条带状分布,小条带最长达70公里。7月30日该回波又连成一片,分布范围变大,呈北40°西分布,近似椭圆,椭圆长轴140公里,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此后回波就一直集中在香河、通县一带,呈互相平行的条带状分布,强度最大时达65分贝,弱时到25分贝,高度在1.2~6公里间变化。9月10日该回波和7月27日出现的地点范围相似,9月11日后又集中于香河、通县一带。
分析表明,此奇异回波的出现时间和范围都与7月28日的地震相联系,且具有可移动的特性。据此初步推断,雷达扇面指状回波所探测到的很可能就是震源磁场。
震源磁场随着地震的临近,其强度逐渐增大,在地震发生时,磁场强度达到最大值。当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震区上空时,就会在震源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与大气分子碰撞而发光,这就是震区上空的地光。
可见,空中地光与极光的形成机制相同,它们都是地球磁场俘获了太阳高能带电粒子,导致的大气放电现象。因此,空中地光与极光具有相似性,色彩斑斓且快速变化,在形态上多呈条带状、柱状、帷幕状和弥漫状。
1976年唐山地震时,震中区地光的倾向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阳风与地光之间的联系。“据唐山市中心的居民反映,地震时市区东面和南面,弧形状光较多,当闪光由红色变成青白色时,地面随之大动起来。唐山市发电厂夜班工人在凌晨3点40多分钟听到响声后,便发现厂房东南面好象有几百支水银灯在发光。”
结合发震时间凌晨03时42分56秒,太阳正位于震区的的东南方地平线以下,大量的太阳风粒子从东南方向涌来,进入震源磁场的作用范围,必然在震中区的东南方向产生强烈的大气放电,使地震光出现了倾向性分布。
1975年,海城地震时地光的出现时间和分布特征,体现了震源磁场与地光的关系。第一,地光出现时间由震前2~3天到震后20多天甚至更长,但集中于临震前几小时及震时。这时地光数量大、种类多,色彩变幻,而且发光强烈。说明地光的出现与震源磁场形成及变化同步。第二,地光分布地域广阔,但以震中区及下辽河平原区更为集中,以震中区最为强烈。可见地光区东起凤城、丹东、岫岩一带,西止锦州、锦西,北自沈阳、新民,南抵盖县一带,整个区域略呈北西西方向。外围区所见地光多指向震中区,如锦县群众见地光在东偏南方向,丹东见地光在西偏北,沈阳一带见地光则在南。震中区及下辽河地区群众所见地光方向则十分凌乱,概因他们系处在地光的包围之中。
综上所述,通常我们在空中所看到的带状地震光,是震源磁场通过俘获太阳高能带电粒子而产生的一种大气放电现象。与极光的不同之处在于,极光属于高空大气放电,分布在地球南北两极;而地震光属于低空大气放电,集中分布在震中区上空。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