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歌手宋雪:为普及声乐作贡献
9月26日,南京一中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在南师大泰州学院奏响,南师大泰州学院声乐老师宋雪在音乐会上演唱了《芦花》、《阳光路上》,她高挑的身材、甜美的嗓音、清纯的音色、抒情的演唱、真挚的情感,激起了台下观众的喝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会结束后,我采访了宋雪老师,这位东北姑娘快人快语,谈了她从事声乐的经历和对声乐的理解以及如何普及孩子声乐教育。宋雪是黑龙江梧桐河人,从小喜爱唱歌,1999年考入辽宁省营口市戏曲学校,师从邵丽娇副教授学习声乐。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宋雪的进步很快,老师觉得她条件不错,悟性很好,是难得的声乐人才,应当到音乐名校深造,鼓励她试一试,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谁知,宋雪一炮打响,于200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2004年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陈剑波教授,主攻民歌。


在上海音乐学院,宋雪除了学习声乐,还兼学表演,专业的声乐学习,名师的精心指导,丰富的演出实践,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宋雪的演唱水平不断提高。在校期间,她参演了《江姐》、《原野》、《雷雨》等歌剧,在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曾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的演出和原创电子音乐《歌诗——为九位音乐家与八声道而作》世界首演,通过舞台来展现自己的所学所得,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老师的称赞。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宋雪活跃在江南各地的歌坛上,好几个歌舞团都向她发出了邀请,希望她去团里担任独唱演员。但宋雪心中有个情结,她一直比较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觉得把自己学到的声乐知识与学生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机会终于来了,2010年,南师大泰州学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民族唱法声乐老师,宋雪得知后报名应聘。面试时,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声乐教授俞子正和南师大泰州音乐学院院长朱明观等声乐专家听了她演唱的《美丽家园》后,认为她的演唱能力较强,音色、音质都不错,决定破格录用她。就这样,宋雪从应聘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了南师大泰州学院音乐学院的一名声乐老师。
宋雪在独唱音乐会上,与导师俞子正教授同唱
宋雪独唱音乐会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宋雪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教学才有所帮助,才能问心无愧,于是她又有了再次深造的打算,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宋雪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师从俞子正教授。在俞子正教授的谆谆教诲下,加之宋雪的刻苦追求,她的演唱水平有了一个飞跃。近年来,宋雪参加了许多声乐比赛,先后获得第三届江苏省新人新作歌舞大赛铜奖,2012年泰州市女教师才艺大赛声乐组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比赛教师民族组三等奖,第四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综合师范院校教师民族组二等奖,第七届海峡两岸四地青少年艺术节荣获中华优秀艺术导师奖等一系列殊荣,并先后在南京、泰州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演唱会。
去年,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来泰州时,听了宋雪演唱的《鸟儿在风中歌唱》,魏松说道:“宋老师演唱的风格民族中也包含着美声唱法,能两者融合是最好的演唱方法”,并建议她演唱作品时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次日晚在魏松独唱音乐会上,魏松还邀请宋雪与他合唱歌曲《我爱你中国》,并取得了成功。

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指导宋雪演唱
宋雪和同事与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一道在魏松个人音乐会上演唱
谈起自己是学的民族唱法,但在演唱时又融入了美声唱法,宋雪说,我虽然是学民族唱法的,但也喜欢美声唱法,在民族唱法中加入美声,两种唱法可以取长补短,使声音更圆润,更宽泛。
可能在上海学习声乐时间长了,她觉得上海的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声乐教育,而来到泰州后,感觉泰州孩子学习乐器的还不少,但学习声乐的氛围还未形成。她说,许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唱歌每个孩子都会,只是好丑而已。其实要真正唱好一首歌是不容易的。况且学习声乐对孩子成长有许多益处,学习声乐会使孩子更聪明,对培养孩子的悟性,对孩子的形体、心态、交际都有帮助。尽管说现在孩子作业多,学习负担重,但让他们学习声乐能帮助其减压。“像我有时心情不好时,就用唱歌的方式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当然,唱歌应有正确的发声方法。因此,宋雪老师认为,要想学好声乐,必须找个好的老师,不然,方法学歪了,养成不好的歌唱习惯,改起来就麻烦了。很多老师不愿意教有毛病的学生,情愿教一张没有学过声乐的一张“白纸”,就是这个道理。宋雪老师表示,她愿意在进一步普及泰州的孩子业余学习声乐中作一些尝试,让泰州更多的家长培养孩子学习声乐的兴趣。
宋雪这位北方姑娘来到泰州后,被水城泰州的慢生活所吸引,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目前,宋雪在南师大泰州音乐学院带着20多个学生一对一教民族唱法的小课。在音乐教学事业风生水起的同时,她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泰州是梅兰芳的故乡,巧的是宋雪的业余爱好是唱京剧,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扮演过《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她还爱唱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梨花颂》,她表示有机会将会为梅乡的观众献上《梨花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