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这部获了奖的《色戒》,还未看过,不敢对其内容妄加评论。姜文那部还蛮能造势的《太阳》也没能淘到,所以还需等。但不管怎样,同是走了威尼斯红地毯的两部片子,一个得了奖,一个却颗粒无收。
不能就此说姜文的片子不好,李安的片子就完美无瑕。但成者王,败者寇的道理似乎不讲自明。洪晃竭尽全力地帮姜文游说,最后连"看不懂是自然"也搬了出来,可见对其作品的欣赏和爱护。只可惜姜文还是未能重塑《灿烂》的辉煌,四年磨一剑的作品,看来还是欠了点火候。但到底欠了什么,可能只有等两部影片上映,大家才能看出个道道儿来。
不知道评委会的票数是怎样的分布情况。如果《太阳》在最后关头就是输给了《色戒》,那姜文就大可不必感到懊恼或者羞愧,对手毕竟是两座奥斯卡小金人在手,实力非同小可。但如果《太阳》早早就被踢出了最后的决赛圈,那就真的值得考虑考虑问题所在了。
我一直说李安是个非常聪明的导演,他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充分地利用。李安的影片在情感上的表达方式,向来是他的强项。甭管是武侠,巨人,还是爱情。李安将东方人独有的细腻情感,完全地展现出来。他在叙事与情感中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想必这也是他能横跨欧洲和美洲电影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欧洲人来说,情感与思考向来是影片的努力方向,他们所追寻的一种情感压抑释放的含蓄表达方式,恰恰在李安的影片里有所体现;而对于喜欢速食的美国人来说,情感的宣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震撼。所以我们可以从李安的《卧虎》与《断背山》中,可以同时看到两种不同需要的结合。
那么李安就不中国么?可能这也是很多人对李安的质疑。这部《色戒》的成功,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回答这个疑问,毕竟从剧本到演员阵容,都完全的中化。
国人对李安的态度,多少还是有些尴尬的。当年吴宇森的枪战片叱诧风云的时候,李安的《饮食男女》还并不为国人所熟悉;当年张、陈大导演横行内地之时,李安正在为美国人拍片。直到李安的《卧虎》横空出世之后,人们的视线里才多了这位华人导演的位置。
《卧虎》和《断背山》的相继成功,其实依然没有能够让李安跟大师划上等号。在很多国人心中,一批批追求艺术跟品味的第五代和第六代才是大师,是神。只可惜被李安刺激之后的大师们,似乎有点乱了方向,赶潮流追金人的步伐虽然很隆重,却一败涂地。导演之所以高于众人的,应该就是眼光与见解。如果两位导演不约而同地撞衫,我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其中的缘由了。
很奇怪的是,媒体也很少称李安是大师。他们可能更多地吹捧了王家卫,吹捧了吴宇森,可是李安却无人问津。或许是因为李安出自台湾,或许是因为李安的作品不够极端,因为他既没有王家卫的晦涩难懂,也没有吴宇森的暴力血腥。但我想是不是大师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能有好的作品问世才是关键。当我们的国片导演们还在为票房和艺术而挣扎的时候,李安已经率先迈出了他的步伐。
艺术这个东西,要么高高在上,要么就大众化一点。高不成低不就最麻烦。而现在很多国片就往往处在这么一个尴尬境地。李安的电影是读得懂的艺术,起码老外们都读懂了。那么国片是不是也该有几部让老百姓读得懂的?能不能做大师,要看天赋和造化,毕竟毕加索只有一个。如果人人都是梵高,那还要什么经典。
其实不是不可以追求艺术,追求所谓的意识流。但我一直相信,要达到质变,量变也是必须有的。在国片还普遍萧条的情况下,我宁愿多出些小成本的《石头》,也不要动则几亿的《黄金》。香港电影虽然没落,虽然烂片不断,但起码还有一个量的累积。当然,是要像福特汽车工业一样大批量生产电影,还是要像本田汽车一样,有的放矢,不是我们这样的小角色可以决定的。但我们唯一可以决定的是,这个电影好看,还是不好看?我想这就足够了,电影不还是为观众服务的么?如果将这两者关系本末倒置,再厉害的大师,也会被人民抛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