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来到燕地已一年有余,因俗事所累,久不得返自然,幸而五一小假得程此行。
对于燕地其实最初的印象,也就是此地民风彪悍,有种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味道,不过彪悍之余,似乎总有种沧桑和悲凉的厚重感不时的袭上心头,究其原因,也许过多的还是受在易水边那个可怜的太子和那个悲壮的孤胆英雄影响所致。
燕山山系主峰位于河北和北京交界地带的雾灵山,海拔二千余米,周围山势雄壮、伟岸,不像江南山脉的俊秀和多奇,而且山间林木繁茂,林间溪水潺潺,沟底集雪不化,真是一个避暑的好所在。只因山势陡峭,车行盘山公路之上,颇让人感觉心惊肉跳。
车行二十余里即可到达主峰,峰顶是一个展心胸的好所在,不仅仅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光那烈烈的北风也足可壮人的英雄之气。站在峰顶北望,古北口安静的像个处子一样躺在那里,你看不出时光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记,而那些通过这里马踏中原的契丹、女真和满蒙的三军儿郎也早已埋没百草,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虽说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今日也只有这山河依旧。这里是中国第二阶梯的边缘地带,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的地方。面对北方广阔的蒙古草原、东面肥沃的关东和南面的京畿重地,似乎我们能感觉到历史的窒息,峰烟四起,战鼓擂动,燕翎急使飞奔,人欢马嘶的吼叫,燕山承载的太多太多。有时候站在这里真不知我们是应该体味文明融洽中的血和泪,还是那历史车轮厚重无声的苍凉。
顺峰而下,有一个清凉界也是一个好去处,当年刘伯温在此巡防。因在此处感觉清清凉凉,推指一算,料定此处以上农作物不得生长而得名。清凉界地处万丈悬崖,可尽览山中美色,是雾灵山最为柔情的一面,山下的瀑布声,林间的松涛声,甚是悦人。由于崖顶钢制小台较为突出,站在上面几乎能感觉身随风动凌空飘摇的妙趣。不过因下面是万丈断壁,心中似乎多少有点担心这台子的质量问题。不过与峰顶给你豪壮的感觉相比,这里似乎更能平和人的内心。郁郁葱葱的林木,美妙的松涛声,沉寝在这样的自然中,你完全可以混然忘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