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2015-10-12 21:35:48)
标签:

教育

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先来说说影响小学数学课堂调控的因素,主要有课堂教学常规、学习的环境和风气、师生情感以及师生各自的个人情况等等。

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愉快的数学课上,教师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师生之间的交往将会十分活跃,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会不断加深。同时,教师也会树立成功的信心。就会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其次,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调控。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大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个个跃跃欲试,人人争先恐后。教师就会像一个乐队指挥,对学生有放有收,收放自如。“问题”是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的关键,一切知识的学习都从问题开始,因此要非常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的时候我问学生:“你懂了吗?”学生往往都会说他们懂了,有时为了迎合我,便随便地举手说不知道,所以导致知道的说不知道,不知道的说知道,最后发现浪费了不少教学的时间,落实的情况却非常差。所以我觉得教师不能对学生所有的问题都给予肯定,应该适时地进行调控,做到事半功倍。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据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课堂提问,大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问的水平偏低或偏高。

(二)问题的不恰当分配。

(三)不充足的期待时间。

(四)学生主动发问过少。

(五)问题缺乏科学设计与组织。

针对上述这些不足,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们应该力求做到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目的要明确。即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就是问题要解决什么要明确。

(二)有启迪性。即所提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能针对学生实际,对学生的言行有潜在的影响。教师不要讲什么之后都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这些问题所得到的答案然是“对”、“是”、“懂”,但效果平平。

(三)有适应性。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差生。无论哪个班组,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苹果”。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差生提出。有的老师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向差生提出,然后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四)有灵活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问也是一个样。首先要选择发问的时机,在学生进行“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发问,其次,发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该给生思考回旋的余地。“开车不等客”的作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第三,讲究发问的方式,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能发人深思。

(五)面向全体学生。即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