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人必须认真关注的指标?》
哎呀,怎么今早血糖又上去了?
是不是昨晚饭吃多了?
活动少了?降糖药失灵了、胰岛素打少了?自测血糖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惊异和不安。
可能有关,但也不一定。
偶尔几次,很可能与这些因素无关,更可能的是,与你饮食的种类、情绪、睡眠、甚至天气有关,还可能血糖测试仪器、试纸、方法有关。总之,影响因素很多。
血糖是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能量消耗的来源,连你发一次脾气,这个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血糖!
那么,什么指标才是反映你真实的血糖?
特别是你降糖治疗了2、3个月后,血糖到底如何?
这个指标应该是糖化血红蛋白!
它不受采血时的饮食、运动、情绪、天气.....的影响。
一.先明白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是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而且这种结合是很稳定,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红细胞的寿命是
120 天),间接反映患者近三个月以来的平均血糖水平。以检测血液中与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血红蛋白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其正常参考范围:4~6%。
二.糖化血红蛋白究竟有什么重要性?
糖尿病本身不害怕,几乎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游乐等,悠然自得什么也不耽误。
但是,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不早日达标,吃了药、打了针以为就万事大吉,也不及时复查,看看是否达标?
高血糖损害机体因素就会渐渐而至,一旦从量变至质变,出现了并发症,那就不“轻松”了,即是“肠子悔青”了,也来不及了!
糖化血红蛋白就是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尤其是眼视网膜、肾、心肌、神经组织及皮肤等并发症密切相关,是预测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指标。
观察发现,当糖化血红蛋白<7%
时,糖尿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很小,而一旦糖化血红蛋白>7%时,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高。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证明,糖化血红蛋白越高,患者发生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就越大,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可使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降低37%,周围血管病降低 43%,心肌梗死降低
16%,中风降低 12%,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下降 21%。
国内外大型许多临床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越高,患者发生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就越大,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还能忽视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吗?
三.再看看糖化血红蛋白对我们还有什么用处?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定性较好,不受偶尔一次因进食或情绪波动影响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客观地反映糖尿病人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又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密切,在糖尿病诊断和病情监测、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评估近2~3个月患者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用于指导进一步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可准确反映较长时间血糖控制的程度,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仪器监测血糖)像糖化血红蛋白这样稳定,因此国内外糖尿病指南都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2)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
早在2010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颁布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已经将糖化血红蛋白 ≥ 6.5%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2011
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的这一切点诊断糖尿病。
过去我国各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标准化问题没有解决,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仪器和质控也达不到标准要求,因而没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国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今这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24次全国学术会议,正式将糖化血红蛋白列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用于「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诊断
在各种突发情况下血糖暂时性升高,如心肌梗塞、中风、剧烈疼痛、情绪激动甚至特发严重灾害时血糖会突然升高,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不会升高;如果患者是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也会升高。对鉴别这些血糖暂时性升高是否糖尿病有一定价值。
4)评价病情和观察降糖药的疗效
糖友们常常会碰到自测空腹或餐后血糖升高,弄不清是不是病情恶化了?还是降糖药疗效失灵了?
其实,不论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都是瞬时血糖,仅仅反映采血那一瞬时血糖水平,影响瞬时血糖的因素很多,饮食多少、运动量的大小、药物剂量变化、情绪状态、天气、睡眠以及家用血糖仪容易受环境、温度、采血方法的影响等。糖化血红蛋白就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客观反映近三个月的血糖水平,是评价病情、观察疗效的关键性指标。
千万不要因一时的空腹还是餐后的瞬时血糖变化惊慌失措!
不要为此更换降糖药、不要为此调整降糖药的用量、不要轻率为此改变治疗方案!
关键要看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
然而,金指标遇到低血糖反应,有理说不清 !
四.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遇到的麻烦
面对糖尿病的井喷,防治“糖毒性”对胰岛功能伤害,国内外专家一再强调要严格控制血糖,提出尽早应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各种降糖药更是目不暇接。然而,麻烦还是来了,束手无策的低血糖反应频频发生,低血糖不仅促发中风、心肌梗死、心绞痛,还会昏迷致死、致残。有报告,竟然有41%的糖尿病人,不得不中止治疗。有专家公开在媒体坦言,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拦路虎和最大的绊脚石。
当下,被誉为金标准、与糖尿病并发症有密切关系的糖化血红蛋白,国内外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有严重合并症、糖尿病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又不得不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标准从6.5、7.0无奈的降低至<8.0,老年人甚至放宽到9。
尴尬了,一方面,糖尿病并发症恶魔严重影响健康与生命,一方面又不得不对恶魔让步,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无奈啊!
寻求既能有效降糖,又不会发生低血糖的多么令人神往?
然而,老祖宗留下来的中草药黄连提取物-黄连素就可担当这糖尿病治疗的两全其美的重任!
然而,本平台不分男女老幼、不论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也不管有无低血糖、有无并发症,全部坚持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标准,做到了既严格降糖维护胰岛功能,也避免了低血糖反应,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黄连素有什么“法力”能使黄连素既降低高血糖又能避免低血糖?
黄连素也是优秀的葡萄糖激酶活化剂(GKA),早在30多年前,1987年中国医科院陈其明在药学学报就知悉了黄连素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2007年药学学报发表武汉同济医院陆付耳等研究,进一步揭密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作为“稳态平衡”作用的机理。血糖增高时,黄连素通过激活葡萄糖激酶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血糖下降时,黄连素促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失活,即葡萄糖浓度在5.5mmol/L以下,不再促胰岛素分泌。最近,北京同仁医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黄连素促使胰岛素分泌的分子水平-通路的原理,证实黄连素是靶向KCNH6钾通道的胰岛素促分泌剂。 通过葡萄糖激酶的调节作用,不仅可降低高血糖,还可避免低血糖,使血糖保持“稳态”,这就是黄连素的魔力所在。
黄谷疗法不仅降低高血糖,又能避免低血糖,使所有糖友糖化血红蛋白都完美达标,黄连素这一降糖“稳态”特征,避免血糖过度波动造成的血管损害,从源头上抑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对糖尿病终极治疗目标意义重大!
因此,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一下的理想目标:
【黄谷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1.包括老年人在内,糖化血红蛋白均应<6.5%。对少数仍合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的年迈老人糖化血红蛋白至少应<=6.9%。
2.保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恢复正常饮食,但不可胡吃海喝。
3.在血糖稳定下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后,逐步减少或停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4.血脂、血压、体重、腰围达标。
5.无并发症,或不增加新并发症。
6.对于病程短,病情轻的病人,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结构、积极运动的部分病人,可减少、停用或探索最小、有效剂量的黄连素、谷维素。
上海退休医生 吴林根
2022.5.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