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转)

(2006-06-10 08:07:25)
分类: 推荐阅读的文章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人物档案: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1993年7月,他采写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如巨石击水,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教育大讨论。先后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和“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
1999年以来,孙云晓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中国城市独生子女教育、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向孩子学习、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处理与防范等多项课题研究。目前,他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爱”代替不了教育
“我长这么大,连火柴都很少划,家炊都不会,更何况是野炊?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野外探险过?”
记:《夏令营中的较量》是你的成名大作,曾经强烈地震动了整个中国教育界。现在回头看看,有什么感觉?
孙:负重远行,都是背10多公斤的东西,都是走几十公里的路,中国孩子松松垮垮,叫苦不迭;日本孩子纪律严明,咬陷牙关,一直走到头!
宿营生活,日本孩子烧火、炒菜、煮粥,什么都会;中国孩子就没这两下子,只好饿着肚子向领队叫屈。
野外探路,中国家长怕危险,用车把孩子接走;日本家长却鼓励生病的孩子:你一定会成功!
这些年来,每当想起这些细节,我的内心就有一种十分深重的危机感:是中国的孩子不行吗?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危机!
记:但事实上,中国父母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子女的教育,可以说是“爱到了极点”。
孙: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在第一届中日夏令营活动中,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我们与日本孩子相比怎么样?”孩子摇摇头说;“我们不如他们能干。”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遗传呗!我长这么大,连火柴都很少划,家炊都不会,更何况野炊?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野外探险过?”
为什么会“遗传”?恰恰就是因为“爱”产生了“危机”。在现实中,“爱”成了许多家长溺爱孩子的代名词,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能想到这一层呢。
就这样,“爱”成了“基因”,一代一代“遗传”下来:想尽办法让孩子多享福少吃苦,或干脆包孩子一辈子,最终培养出动手能力和风险意识都相当差的新一代。
“听话”如潜伏的癌症
听话的儿童多了,没有独立性,对问题缺少个人见解,甚至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记:一直以来,父母、老师表扬孩子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但你却多次挑战传统教育评价理念,提出:“‘听话’儿童,往往就是问题儿童!”
孙:中国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词儿,就是“听话”两个字,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种频率最高的家庭语言。
很多家长都很喜欢说:“听话!你还犹豫什么?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说的还会错吗?听我的没错儿,你小毛孩儿懂什么?”
这样做的后果之严重,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的,习惯于“听话”的孩子容易失去思想辨别力,自主性更谈不上。
记:这样解释起来,似乎只是强调了单方面的因素?
孙: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角度,要求孩子“听话”常常是命令式的,“听话”儿童多了,没有独立性,对问题缺少个人见解,甚至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比如,某著名大学一位尖子生,从小极为“听话”,从不招惹是非,更不顶撞师长;大学后,因交朋友出现挫折,竟不声不响地给朋友牛奶杯里投毒,被判刑11年!北京某重点中学一位保送生——连年的三好生、少先队大队长,因老师一句批评,先割腕后跳楼……当悲剧发生时,父母与教师都感到不可思议。
让孩子为过失负责
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记: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家长这样教训孩子:“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总是记不住,笨蛋!”很多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可一旦孩子有了失误,又喜欢劈头盖脸地冷嘲热讽。所以,隐藏在悲剧背后的往往是教育的失误。
孙:对。一般来说,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一个人认识自己有错的时侯,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以取得心理平衡。
但是,很多家任并不知道。比如,当孩子不小心伤害了别人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责怪孩子说:“你怎么搞的?讨厌!快走,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
父母则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一来,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而这恰恰就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
记:在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办?
孙:越是在这种时侯,父母越要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地讲道理,明确指出对弥补过失的办法。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当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
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该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事实上,处理得当,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父母的真正爱心。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父母不可能也不必为教育家或心理学家,甚至不必成为教师或教师的助教。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
记:你认为在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是什么?
孙:良好习惯。俗话说,多高的墙多深的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建筑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自放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记:可是,现在的家长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却忽略了要专门培养孩子的习惯。
孙:这正是当前教育最大的误区。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如果我们已经忘记了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就是“忘不了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忘记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记:我们常说,坏毛病一沾就上,好习惯难以养成。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应该从哪里入手?
孙: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不过父母与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教师应重在学习和品德方面,父母应重生活和品德方面。
父母不可能也不必成为教育家或心理学家,甚至不必成为教师或教师的助教。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
其实,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应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