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心理案例-卢秀安
早期教育的“奇迹”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现象]
日本木树久一著的《早期教育造就英才》一书,谈到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威特成才的故事。卡尔·威特在婴儿期像是个“傻子”,他父亲曾悲伤地说:“因为什么样的罪孽,上天给了我这样的傻孩子呢?”邻居们尽管口头上常常劝他父亲不要为此而忧愁,但心里都认为他是个白痴,背后也这样议论。但他父亲并没有失望,而是踏踏实实按自己的计划对他进行教育。起初连妻子也不赞成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出息,只是白费力气。”可是,这个“痴呆儿”不久就使邻居大为吃惊。他八九岁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德、法、英、意大利、拉丁和希腊等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914年4月不满14岁就发表了数学论文,被授予博士学位,16岁时又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点评]
不少心理学家把人生的早期看做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发展智力,要培养人才,就要抓紧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不仅对早慧的儿童不可缺少,对一般儿童,甚至对被认为是愚笨的儿童也是必要的:上面实例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位被认为“傻子”的孩子,由于父亲并不因此而放弃对他的期望,而是踏踏实实地对他施以教育,奇迹出现了。使一个“痴呆”的人有如此成就足见早期教育有何等大的作用,何等大的威力。
人怎会变成“狼”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现象]
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孩”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心理发展的临界期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现象]
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K.Lorenz)通过对小雁、小鸭、小鹅等动物行为的研究,发现它们出生数小时就能跟随自己的母亲,而且这种行为的形成还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如果将小动物与其他动物放在一起,不久小动物就会将其他的动物当作自己的母亲而紧紧跟随,甚至还能跟随任何移动的物体。如关键期的小鸭同电动鸭放在一起,不久,这只小鸭便将电动鸭当作自己的母亲,甚至不惜越过障碍,紧紧地跟随着。然而,如果在这一时期,把小动物与其母亲分开,它跟随母亲的行为就再也不会形成了。劳伦兹将这种情况叫做“印刻”,印刻的时期就叫关键期,也即临界期。如小鸡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10—16小时,小狗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3~7周,小猫区别物体形状和颜色能力发展是出生后4~5天。
[心理点评]
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心理学家将此结果应用到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上,发现儿童很多行为的形成也有所谓的关键期。例如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有人认为学习外语最好在10岁以前开始,弹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拉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就无法精通。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指出,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4岁;我国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1—7岁,也有的说是5岁前或9岁前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大多数心理学家实际上都是把人生的早期看做智力发展的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甚至曾形象地说,如果把人在17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人的智力50%是在4岁前获得,80%是在8岁前获得,即智力的大部分得之于人生的早期。由此可见,人生早期对智力发展有决定性作用,早期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人作过粗略的统计,在历史上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有80%以上是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的,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人跟动物不一样,不能认为智力发展错过了关键期就不可挽回。某些行为即使错过了关键期,只要经过一定的再学习,仍可形成,尤其是智力发展影响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个人的努力及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智力同样可以得到很好发展。
兴趣的魔力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故事]
达尔文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甚至有人认为他很愚钝,根本成不了大器。但是达尔文从小就对各类昆虫感兴趣,把各种各样的昆虫捉回家制成标本。他对昆虫的爱好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次他在草丛里搜集昆虫标本,突然发现两只从未见过的小昆虫,他马上一只手捉住一只。接着他又发现了第三只,两手不够用,情急之中,他干脆将一只昆虫含在嘴里。此时,昆虫在他的口里动起来,他感到又涩又恶心,但还是忍着没有吐出来,一直坚持回到家中才小心翼翼地将其吐出来。这样,他才松了一口气,终于将其制成标本。
由于达尔文从小对昆虫就有一种矢志不渝的兴趣和痴迷,再加上他的仔细观察、勤奋努力,被别人所认为的他身上的某些“先天不足”也消失了。达尔文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著名生物学家,他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被公认为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点评]
兴趣一旦被激发,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事物。达尔文对昆虫的兴趣激发他自觉地探索和研究,以致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类事例很多。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生兴趣,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蒸汽对周围的物体产生动力,对此他非常好奇,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一生当中有1
300多项发明,都离不开他广泛的爱好和对研究的兴趣。当诺贝尔在实验中发现了炸药的配方时,他的十指和脸被炸得血肉模糊,他却兴奋地叫道:“我找到了!”可见,兴趣对个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兴趣。请记住: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动力,是成才的伴侣。
注意与分心之别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故事]
古时候有个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弈秋,他有两个徒弟,一个徒弟用心听弈秋的教导,专心致志地向他学棋艺,另一个则不然,看样子也在听弈秋讲解棋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届援弓缴而射之”。所以两个徒弟虽然在一起学习,而后者远远不如前者。
[点评]
注意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在学习上,一个徒弟是专心致志,注意集中。另一个徒弟虽然也坐在那里,实际上是心不在焉,心里总想着射大雁,其差别就在这里,也就是他们有注意与分心之别。为什么专心致志地听讲学习效果就好?因为人在觉醒状态时,大脑皮层普遍处于一定的兴奋状态,当集中注意某对象时,可在相应的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在优势兴奋中心上,对客观事物认识得最清晰、最完全。因而当人聚精会神时,就会听声音最准确,看东西最清楚,记事物最牢靠,思考问题最有效果。若是漫不经心或“走神”,不但不可能产生如此效果,而且对该注意的对象不集中或转移了目标,起到了分散的作用,故影响学习效果。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学习时,必须专心致志,而不能心不在焉。
与世隔绝的王子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现象]
1828年5月26日,德国纽隆贝尔克城的街头,市民发现一位穿着古怪的农民服装,神情疲倦而摇摇晃晃向前移动的青年。这位青年是谁呢?后来才知道他是在1812年德国出生的当时巴登大公国的王子——卡斯巴·豪瑟。他出生时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同普通婴儿进行调换,然后被当做人质扣押了起来。三四岁以后他就被关人了地牢,每天由一个他看不见的人给他送面包和凉水,不能与任何人接触,不准做任何活动,直到17岁,他继承王位已经不可能时,才放了出来。此时,他身高只有144cm,智齿还未长出来,目光呆滞,表情如同幼儿,膝盖变形,双腿似乎支撑不住身体的重量,因而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如同刚学步的孩子,智力如同幼儿。例如,他看到镜子里自己的影像却以为镜子后面还有一个人;不能区别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的东西和人造的东西;语言能力很有限,只能讲6个词和几句简单的拉丁语,并只能使用第三人称。他放出来后过正常人的生活并经过学习,才逐渐恢复普通人的智力水平。
然而卡斯巴·豪瑟最后还是没有逃脱阴谋家的魔掌。1833年12月14日,他遭暗杀,死时X岁。死后对他进行尸检,发现他的整个脑袋比一般人的要小,脑的沟回呈萎缩状态,然而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发展得比较充分。卡斯巴·豪瑟的脑的这种状况同他13年的地牢生活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他的这种特殊脑又限制了他的心理的正常发展。
[点评]
社会环境、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的作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不同,心理活动也就有所不同,人的心理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长。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造就了王子与众不同的特殊的脑,而他的这种特殊的脑反过来又限制了他的心理的正常发展。一个人从事社会实践的领域越广,更多地接触现实,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越丰富,智力发展更好;反之,脱离现实的人(更不用说与世隔绝了)不可能有丰富的心理生活,而且容易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甚至形成怪癖。我们提倡青少年接触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和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心理生活,切记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啊!
“无脑儿”之谜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医学上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婴儿生下来后一直昏睡不醒,没有任何心理活动的表现。当时找不出原因,在他死后进行尸体解剖时才发现,原来他的身体各部分都健全,就是缺少了脑这个器官,是一个无脑儿,这就解开了婴儿昏睡之谜。
[点评]
婴儿身体各部分都健全,为何会一直昏睡,没有任何心理活动的表现呢?原来是因为没有脑这个器官,是个无脑儿。这个病例有力地证明了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没有脑就没有心理活动。医学上还有脑不健全,心理活动随之发生障碍的记载。脑的某部分先天缺损或后天遭受病害,与这部分相应的心理活动就会立即消失或不能正常进行,如脑的视神经中枢有毛病,会导致视力有问题,脑的语言中枢有毛病,会造成失语症等。有健全的脑,才有正常的心理活动。脑和脑的活动是产生各种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
“剥夺感觉”如何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现象]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的手上套上长至肘部的棉手套,蒙上眼罩。他们的头套在一个U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激,同时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这些被试者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的还产生幻想。4天以后对被放出来的被试进行了各种测验,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受到损害。而他们要恢复正常状态,则需要1天左右的时间。心理学家在其他大学做了类似的剥夺感觉实验,其情形也是如此。
[点评]
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孟母三迁”的启示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故事]
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非常注意他的教育问题,曾经为了选择居住的人际环境,连续搬家三次。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有这段记载: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厂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孟子又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又立刻搬家,搬到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学习礼节和要求上学了。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居住下来。
[点评]
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三次。从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看,是有道理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也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学习往往可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思维能力;一种是靠耳濡目染的形象直观接受能力。这后一种学习又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年幼的儿童,直观、模仿性很强,这是他们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思维方式。故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环境对儿童学习是很重要的。当然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的所谓“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心理不是外界影响的消极产物,它对自身的行为活动具有指引和调控的作用。
善于“变通”的孙膑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故事]
战国时期,孙膑初到魏国,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一天,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边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可取。”
孙膑捻捻胡须道:“大王坐在上边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
魏王问:“那你怎么办?”
孙膑道:“如果大王在下边,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那好,”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
周围的群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哄笑孙膑无能。忽然,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点评]
看了上面的故事,谁会不称赞孙膑的聪明呢?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品质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即使魏王如何下来这一方面去思考)。而孙膑则能从“让魏王坐上去”反向思维,而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即能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种思维具有发散性。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人手,逐渐养成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创造性。
科学家牛顿的“入迷”
原作者:卢秀安等 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
[故事]
英国科学家牛顿曾有过这样一件有趣的故事,一次他请朋友来家吃饭,但因在实验室专心研究,竟把这件事忘了。他的朋友来了,等了很久,还不见牛顿出来,深知他准是被什么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把其他事情都抛置脑后,就自己先吃了饭,还跟这位专心致志于工作而废寝忘食的朋友开了个玩笑,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牛顿位置上的盘子里,然后悄悄离去。又过了好些时候,牛顿才做完实验出来,看到空盘子和鸡骨头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又饿了,其实我不是已吃过饭啦?”
还有一次,牛顿要煮鸡蛋,却把自己的挂表放在锅里,煮了半天居然到处找表看鸡蛋熟了没有,真是研究科学到了入迷的程度。
[点评]
科学家牛顿对科学如此的“入迷”,有力地证明了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的两个特征。注意的指向性,表明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有选择的。注意的集中性,表现为只是对自己所操作的对象得到鲜明、清晰的反映,并离开一切与自己操作无关的事物,抑制了对于与自己的操作无关的事物的注意和记忆,亦即对其他一切事物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如牛顿已把全部注意集中与指向于科学研究,不仅把请人吃饭的事置之脑后,就连自己是否吃过饭也搞不清楚的“废寝忘食”的程度。这有力地说明人们不管进行任何活动,都需要集中注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习、创造、研究更是如此,向牛顿学习吧,你会有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