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百家哲学 |
易经是反映整个宇宙信息的。从这个窗口我们可以领略宇宙的奥秘。
一件中国3000多年前的根据易经原理制作出来的青铜喷水震盆,在美国成为爆作性新闻,各大报纸都作了详尽报道,有的报道赫然称之日:“超越现代的中国古代科学”、“难解的中国《易经》”、“神奇的物理超导现象”等等。
这青铜喷水震盆,其貌及大小如一炒菜锅,但底为扁平,左右各有一把柄,盆底刻有四条鲤鱼,鱼与鱼之间,刻有四条清晰的《易经》河图抛物线。根据《易经》记载,倒半盆清水进去,按要求两手轻轻摩擦盆底的两个把柄,刹时,奇迹出现了:盆里的水骤然波浪翻滚,汹涌澎湃,紧接着四股水柱像箭一样不停地向上喷射,约2 尺多高。在喷射和降落的同时,还奇妙地发出念震卦六爻时的古代音乐,与《史记》中所描绘的黄钟之音一致。
美国、日本的物理学家手捧宝盆爱不释手。他们用各种现代科学仪器反复检验查看,试图找出导热、传感、推动以及喷射发音的构造原理,但始终未能如愿,而最终只能提出集成传感导体铸造法的假设。大家把这一物理效应命名为“易经效应”,并预言:这一效应一旦被人们掌握,至少要将人类社会推进一个世纪。就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结束了煤油时代一样。
美国科学家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与技术,选拔最优秀的铸造工精工制作出一只青铜喷水震盆的孪生兄弟于3000年后的1986年10月在美国诞展出。但很可惜,它不能喷水,发音功能也显得很呆板。美、日等国的科学家感慨地说:青铜喷水震盆已成为当今世界之谜,让人不可思议。于是,当今世界掀起了一个研究《易经》的热潮。
更为有趣的是,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实,《易经》中已经包含了牛顿定律、库仑定律和高斯定律。同时,《易经》还包括了自然科学、天地日月运行规律、兵法、哲学及潜科学,与现代科学结合最为密切。科学家们预言:精通了《易经》,那么,当今世界诸如飞碟、金字塔、通古斯大爆炸等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物理现象、生物遗传现象将不期而解。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过去数十年间现代物理学引起的这些变化,好象走向了类似东方的世界观:宇宙的全部现象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和谐的整体。《易经》的思想体系、宇宙观及其方法论,究竟怎样与现代科学沟通,即是本文讨论的核心。并期望将现代科学的研究机理引入易学的研究与实践中,使古老的易学术数学登上学术之殿堂,成为人们能普遍接受的一门学问。
自古《易经》就是一本占卜之书,它成书于殷周时期。《易经》所研究和阐释的是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不存在人类不可知的超自然的智慧和灵力,所以《易经》不同于《圣经》,它与科学有着同样的哲学基础和对世界认识的终极追求,由《易经》这部经典衍生出的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各种术数学,我们统称之谓“易学”。由于易学在认识描世界的方法奇特,逻辑又怪异,往往不被我们正常的思维理解和接受,故遭种种误解。但这并不等于易经认识宇宙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没有理由把无法用科学解释清楚的东西当作伪科学加以批判,因为辨证地讲,科学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在发展进步着。我们不妨在更深的角度剖析一下科学是什么?
近代自然科学是从西方哲学中分化而来的,由于它脱胎于西方哲学之母体,它与东方易学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从哲学认识论讲,西方哲学认识世界是主客体分化的,主体人的思维是意识,客体是物,界限非常清晰。后来产生认识世界的工具有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等。而易学认识世界是主客体不分,浑然一体,它所关注的不是具体的物,而是取其物“象”,“象”的本意就是主观地将事物高度抽象,变成符号,力求将认识客体消失,融于主体中,达到物我一致,天人合一。认识论的分化形成科学与易学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无法沟通。比如对时空的理解,自然科学把时空当作世界万物“表演的大舞台”,也即时空是守恒的,对称的,不参与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举个例子说,一个物理实验,在物理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在某一地方某一时间做的结果与它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做的结果都一样,时空的变化对物理规律不受影响。牛顿力学是一个时间对称、决定性的理论,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没有区别。虽然爱因斯坦证明在特殊情况下(高速和强引力)时空能参与物理变化,但在一般情况下时空依然是守恒和对称的。与此不同的是,易学对时空的理解却很特别,认为时空的变化与世界万物的变化密切相关。我们虽无法用实验证实时空变化是不是世界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因为时间不可重复的单向流逝,使实验无法操作),但可以证实的是:世界万物的变化可以依据时空变化方式进行有效描述,这就是易学数术可以进行预测的理论基础。正因为时空的重要地位,所以易学更关注日月升降、斗转星移、寒暑往来、八方正隅,难道不正是由于天道的运转,才构成我们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吗?自然科学和易学的巨大分歧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哪一个更能反映大自然的本质特征?我们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毋庸置疑,自然科学的真确性和有效性是经亿万次实践所证实的,然而,我们不能不回避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科学所能揭示的只能是自然界中那些可以重复的、不受时空变化干涉的、具有客观表现形式的规律,这些规律特征具有严格的决定性和可控性,不受人的感知和行为的左右。也不受太阳、地球运转变化的左右,科学的局限性显而易见,而我们面对的世界更充满复杂多变性,远不是那样的“单纯”。
一门学问,只有意识到自身的界限,它的哲学内容才得以保留。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流过你的身旁。”这句哲学名言为我们昭示一个不可重复的单向变化的世界,江河流蚀、风云变幻、生命进化、文明推移、社会变革、人生悲喜……所有这些离我们那样切近,而永不可重复。要对它们的内在规律做完整的揭示和准确的预测,科学显得力不从心。对那些纯“自然”的变化,如天气、地震、灾害等,科学只能作“近似的”推测;而那些有人为参与的变化,如股市、人生、祸福等,科学则无从把握。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变化的种种直观原因,寻找一个最初的原因,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有不可重复事物的变化,都与宇宙天体和地球的运动变化有关,也即与“时空”有关。令人惊愕的是,正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发明的易经,能够借助一整套变换方式,将科学无从解决的复杂事物的变化与时空变化建立起一种相关模式,正是这种模式,给予我们对世界认识的新启示。易经认识世界的方式采用三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第一,所谓变易,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这种“变”不是指物与物之间的相对运动变化,而是说指世界上一切的物、一切的事、一切的人以及人的思维无时无刻都在不停的变化发展,就象流过我们身边的河水一样,每一刻都是新的。“变”的真义包含了两个方面,即不可重复性和无常性。首先说,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的变化是可以永远重复的,所谓看似可重复的现象的背后,都有着不可重复的实质,就如我们每天看到的日出日落,看似重复,而实际上太阳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不可逆的聚核反应,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变”的无常性是说世界上没有一种事物是可以永恒存在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第二,所谓简易,是易学的核心思想,也是最高成就。就是说所有变的事物,不管它有多么复杂,多么难懂,它都有一个简单的原则,也就是有一个可以遵循的简单的规律。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智慧,掌握高层次的方法,一切都会变得简捷明了,这种智慧和方法就是简易的原则。具体地说,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规度中演绎的,都脱不了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脱不了八卦、六十四卦及其它预测方法的时空定式。易经在认识世界方面如此伟大的成就,是任何科学都不可企及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而是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的、有效的、普遍适用的方法。第三,所谓不易,是易学中不变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它是简易原则所使用的认识工具。既然宇宙间一切事与物都在不停的变化,我们要认识它们,必须有一套不变的认识工具,就如我们必须有一根不变的尺子,才能度量出任何一件物体的长度一样。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一般性规律的科学,它借助物理量、物理常数和方程,构建起一座丰富复杂的物理学大厦。所谓物理量是物理对象的属性和运动状态的表达形式,物理学的基本量纲只有7个,其它为导出量;物理常数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理量定数和物理关系的系数,物理学中常数有42个,重要常数有8个;物理方程是有联系的物理量之间相关性的数学表达形式,物理学共有方程275个,重要方程9个。这一切都是认识自然界规律的物理工具。易学也有自己的量纲、常数和方程,具体是:十天干、十二地支和八卦三组体系30个基本量纲(它们是一切复杂事物、社会和人的属性和状态的表达形式);先天卦数、后天卦数和河图数三组体系26个基本常数(它们是量与质相统一的描述宇宙场态的定数);以及五行生克一组基本方程(它是宇宙中每一个系统,各种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简单表达形式)。这一切不变的定义和规则,构建成另一座无比玄妙的易学大厦,可惜我们对它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易学的三原则虽然能说明易经认识世界的方式,却未能完整地解释易经为何能进行预测的原理。如何跨越时间的障碍,知道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结果,在科学来讲就是穿越时间隧道——这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借助于巫术和特异能力——这是不可知的,无法让常人操作和掌握。易经的预测既不用穿越时间隧道,也不需借助任何特异能力,它很平实而简单,可以被所有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