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河
江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54
  • 关注人气:1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性恋亚文化(6)

(2006-05-22 14:55:52)
分类: 伦理学
另一位调查对象也说:"我小时候体质一直比较弱,总想有健壮的、像老大哥一样的人,我能依附于他。自己缺乏独立果断和勇气。"

 

  一位同性恋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了如下概括:"同性恋者当中很多人体魄较弱,性格内向,喜欢静不喜欢动,文弱,就像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时而写的那个男孩子。"

 

  我们访谈的一位体魄颇为强的同性恋者如此谈到他的第一位同性恋伴侣:"我俩中学是同学,那时候他就显得单薄文弱,我总像个大哥哥那样保护他,后来在26岁时,我到X某市出差又碰上了他,那时他已经是个同性恋者了。"

 

  有一位调查对象是舞蹈演员,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表示过特别希望他是个女孩,他自己也有过愿望作女孩的想法。他在问卷上写道:"我从小就希望自己是个女孩,想过作变性手术。每当我违心地和女孩们在一趣时,我感觉好像和她们搞同性恋。除了性器官不一样,我们的一举一动完全一样。"其实,这位调查对象或许更应该被划归易性癖者之列,而非同性恋者。

 

  然而,有人却以自身经历为依据驳斥了关于"女性化教育是同性恋成因"的观点。例如,有一位这样说:"许多著述在论及gay成因时,过分强调gay幼年时生于不健全的家庭,从小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诸如从小把男孩当作女孩抚养,少年时受别人的引导,生于单亲家庭等等。我看了感到可笑,至少我不在此列!我生活在一个幸福之家,父母给了我无私的爱。我小时候的环境和别人并无二致,小时候父母也未把我当成女孩抚养。我小时候特别好动,上墙爬屋,上树摸鸟,整天在外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另一位也说:"我的家庭环境和别人没有任何不同,我从小爱做男孩的游戏;对父母感情都很好,没有更喜欢谁;家庭很幸福,不是不健全家庭;所以我觉得我的性倾向是天生的。"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些特殊经历有可能对同性恋取向的形成产生潜在的影响。例如,有的同性恋者在年幼时曾受到过女性的虐待,因而在潜意识中埋藏下厌恶女性的印象。有一位同性恋者回忆道:"小学时我参加了舞蹈班,学跳新疆舞,男女分开练习,老师教得很严。那个老师是一位40多岁的少数民族的妇女,样子长得很凶恶,满脸横肉,经常打我们屁股。我那时特别怕她。"再如,有一位同性恋者家贫,在很小年纪就要做家务活,给他留下恶劣印象的是照顾卧病在床的祖母,他甚至不得不常常为她清洗阴部,造成他对女性身体的终身反感。

 

  还有些调查对象认为家庭对他们的过分钟爱是造成日后同性恋取向的原因。从问卷分析中发现,调查对象中排行最小的人比排行老大和排行居中的多。样本中排行最小的人数是老大的三倍,是排行居中的人数的二倍。还有几位倒不是独子或排行最小,但却是长到很大年龄才有了弟妹的。

 

  一位调查对象在小学三年级才有了弟弟:"弟弟个性强,好和父母顶嘴,我长这么大没和父母顶过嘴、红过脸……我在家里当了10年最小的孩子,这十年就注定了我一生内向离群的性格,注定我成为同性恋者。"另一位说:"我和弟弟相差12年,所以一直到12岁,不只是父母溺爱我,一大家子人都把我当老儿子养。"独子或幼子的地位使他们受到了过分的溺爱。一位同性恋者说:"从小父母十分溺爱我,要什么都给。我1岁到4岁时,家里就为我雇了保姆,一个月17元的工钱,可那时我母亲才挣15元一个月。"

 

  有些少年因为相貌出众而受到家人宠爱,滋长了一种过分顾影自怜的倾向。一位同性恋者回忆道:"小学二年级时,老师看我长得好看,让我进舞蹈班学跳舞,从二年级到五年级。我一开始不喜欢跳舞,后来才喜欢上了。自从学了舞,从装束上和一般就不一样了,没有朴实劲了,也有了好美之心。记得那时候,我为了卷头发在火边烤拢子(北京俚语:梳子),三毛六一把的铝拢子我烤坏了十几把。上中学时为了买电夹子,我一个月不吃早点,省下钱买的。我那么小就知道要打扮自己了。那年社会上刚刚恢复烫头,我就把头烫了。学校让我把头发剪了,否则开除,可我宁肯不上学也得烫头。我还学了摘眉毛,专门学过化妆和着装。"最近我们见到他,他纹了眼线,虽然有些发福,仍然英俊。另一位同性恋者说:"我的自我感觉是,我小时候特别招人喜欢。坐在公共汽车上,老有人逗我说话,说我长得好看。"

 

  一位年轻的同性恋者,大学生,这样进到他儿时的经历:"我有着典型的同性恋者的经历:小时候体弱多病,父亲懦弱,母亲持家。我母亲当老师,对我抓得很严。记得上小学那时我学住平房,我妈只准我在院里玩,不让我上外头大街上去玩。我只好在院里和女孩一起跳皮筋。有一次我不听话,上外面和男孩玩'砍包',结果是被我妈拎着耳朵弄回家的,这件事我印象很深。我也有过受异性欺负的经历:小学时我后面的女同学总是把铅笔末倒我脖子里,她长得比我高,跑得比我快,我打不过她,也追不上她。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有人管我叫姑娘,我不愿意但没办法,我不愿为个外号跟人打架。"使事情变得复杂的一个情况是,一些从外表看容易被人当作认同女性的男同性恋者,自己并不承认这一点,就以这位被人唤作"姑娘"的青年为例,据他自己说:"我绝不认为自己有女性倾向,相反,有时我看到陌生人扭扭摆摆、细声细气地同我搭话,觉得很反感。我不喜欢这样的人。其实我只是长得很秀气,性格很内向、腼腆而已。对于我的容貌,我是很喜欢的。父母的朋友和同事,凡是见过我的人,都说我'太标致了''比女孩还漂亮',连同学们也说我'光彩照人''搁人堆里一眼就能认出来'。走在大街上,常有许多人看我,我很得意,但有时也想,如果是因为这张脸造就了同性恋,我宁可换一张麻子脸。这倒不是我计厌同性恋或看不起自己,而只是想获得一份轻松的心情罢了。"

 

  这位同性恋者是学医的,既有生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对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持有这样的看法:"如果说是先天形成的就应当有遗传基因。要是真能发现这种遗传物质倒好了--关于同性恋的社会道德方面的诘难就不能成立了。先天说中关于同性恋者激素水平低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如果真是那样就应该在第二性征上看出来,走在大街上就该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同性恋者了。拿我来说,我是全班长得最壮的,最有'块儿'的,说明激素水平一点儿也不低。后天说比较可信。我的理论很简单:我认为男同性恋的形成就是因为从小认同了女性。对于那些长得漂亮的小男孩来说,人们从小就容易溺爱他,像夸奖小女孩一样,总是夸他长得好看,于是他就认同了女性,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先天的遗传--人的相貌不是遗传的吗?那些长得不漂亮的,一定也是家里把他当女孩来养过。总之,先天是导火索,后天是炸药包,即使没有导火索,只要把火柴扔在上面,炸药包也是会炸的。"

 

  在溺爱的另一极度端,父母过分的冷漠也会给一些少年造成感情的饥渴,以致"饥不择食"。一位年仅19岁的同性恋者在问卷上写道:"在更多的时候,我希望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而对于同性恋则看得不是很重。我觉得自己少年时家庭的温暖太少了,所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真心待我,让我感到有所依靠,我就喜欢他,相信他。或许,我一直感到自己很脆弱,所以更希望有个像父亲那样的人来爱护我。这或许就是我倾向于同性恋的原因。"

 

  为什么父母溺爱和童年环境过于泠漠会成为导致同性恋倾向的因素之一呢?根据专家的年法,原因在于同性恋实际上是一种自恋主义倾向(narcissism)。自恋主义的形成原因,既有因父母溺爱引起的自娇,又有因父母过于冷漠引起的自怜;从小的溺爱和容貌出众或许会使一个男孩认为自己是人们注意的中心,是最重要的,最可爱的,从而助长自恋倾向。总之,这种自恋主义既表现为过分的自怜自爱,又表现为对自身之外的对象或与自身相异的事物兴趣缺乏。

 

  不少学者都曾论述过同性恋源于自恋主义这一观点。弗洛伊德反映出:"一个人最终的性态度直至青春期后才稳定下来,其中宿因众多,我们未见得全能了解;有些是体质上的关系,有些则是环境的影响。无疑地在个别的例子里常会有一两个因素特别显著,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但是一般言之,宿因的多重性已表现在人类性态度的繁复不一里。在倒错型里,你常可见到远古的体质与原始的机理占着优势。他们最基本的特性似乎是自恋式的对象及肛门快感区的持续作用。"(弗洛伊德,第51页)。

 

  从本质上看,同性恋属于一种对异性无好奇心的现象,正如斯克拉顿所说:"我们渴望了解一些非自身所有的东西,这些陌生的事物是对我们内心的挑战。同性恋欲望与异性恋欲望的区别即在于此。异性恋者在性别的另一个世界中探险而与同性恋者发生关系的人们不属于另一个世界。因此,同性恋者对他的伴侣的感觉有一种特殊的内在熟悉性,他对伴侣的种种特征的了解,即是去了解那些他早已知晓的东西。"(斯克拉顿,第238页)在异性恋行为中,自我从自身走向他人,对方的一切,包括肉体,是他自身所不了解、不熟悉的;而在同性恋行为中,自我仍旧留在自身之中,怀着自恋主义的激情注视着他人,而他人不过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