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河
江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54
  • 关注人气:1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心理学

(2006-05-20 23:07:58)
分类: 心理学
数学心理学是应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1860年的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最早用数学公式表达了客观物理量和主观感觉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1927年瑟斯顿在制定心理量表时提出了比较判断率,并用公式来表明两个刺激间的主观距离。这些工作都属于数学心理学的范畴。但是,当时这类工作为数不多,也比较分散,还没有数学心理学之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信息论、控制论、统计决策论及计算机科学的推动,数学心理学才得到真正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埃斯蒂斯、布什和莫斯蒂勒提出的学习模型,是这一新方向的开端。目前实验心理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如测量、决策、学习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已制定出大量的数学模型。

    一般说来,数学模型的建立,首先是把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如知觉、学习 、决策等等,从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分离出来,构成一个特定的集合,把原始资料加工成集合中的客体和关系。然后用代数的、几何的、概率的、公理的形式,或者是计算机程序和方程式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在这里,主要的问题是确定研究领域的经验系统 ,和表达它的形式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数学模型建立之后,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运算可以推导出一定的结果。如果给模型以一定的解释,所推出的结果就可以看作是对经验系统的某种预测。进一步将预测值与实际测试值加以比较,依据二者的符合程度,还可以对数学模型加以修正。

    用数学模型描述心理现象,其优越性不仅是它比自然语言的描述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准确性、演绎力和预测力,更重要的是它便于计算机的模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拓扑心理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