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师们的智慧 |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五、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对其
它东西无动于衷"。
因此,在教育当中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另外,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虽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但不否认幼儿连续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比较平滑的波浪。
总之,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考虑儿童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
抛开蒙台梭利的本能论,我们可以说,蒙台梭利关于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改革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课题。
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观,既不是固定智力论,也不是环境决定论。她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这一论断已为当代实验心理学所肯定。然而,她又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的展现或释放,其动力是生命本能的冲动;并认为其发展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这又使她的理论陷入了“预成说”和自相矛盾。本来“生命力”或“内在潜力”,以及“人类的潜能”确实客观存在,但是,蒙台梭利却用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和描述,不仅使人们难以捉摸,而且也是不科学的。这显然反映了蒙台梭利的资产阶段世界观的局限性。
教师观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①环境的提供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②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③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④支持者和资源者。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由此看来,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使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配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的关系。 儿童成为了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研究蒙台梭利的著名学者斯坦丁(E·M·Standing)指出:“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总体来说,这是对的,但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既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也看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