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仗怀海曾说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时主要是种地,但是现在是商品社会了,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形式变了。少林寺有商业的一面,这么大的寺院,它的工作当然忙了,少林寺还有国家给他的任务,待客啊,宣扬中国文化啊,他太有名了因此还是个旅游景点。所以他要有人要处理这些俗事。被相机拍到了。少林寺更有他参禅理佛的一面,这里没有旅游的人,这里没有拍照。这里是少林寺的本心。人们到少林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去的,那他看到的就是少林寺的那一面。但大部分人是游玩的心态。用佛教护法的心态看少林寺为婆娑大众准备的事物是不妥的。大悲寺在世俗圈里不出名,那他的“知客僧”也就少了。表面薄了人们看到的也就更“内部”了。他们可以专心向佛而不受俗事所扰,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这是多好的事啊,所以大悲寺僧人的心是快乐的,何必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呢。只看到他们的“苦”我觉得要是能把文章里少林寺和大悲寺反过来说,那就是一篇好文章了呀。
试想一下,外国友人不了解中华文化,但他知到少林寺有名,他就去了,去了看到了大悲寺的主持。。。我们知道个中原因但这位外国友人不知啊,他还认为我们待客不周啊。这时就不能把少林寺看成一个寺,他就是一个旅游景点。试想中央接待外宾穿得很简朴,用的也简朴,然后对外宾说:“我们这是向您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有点不合适了吧。”
在下愚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