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4日
《大同行路》之三
关于大同、关于鲜卑族的一点补充和遐想
鲜卑族这个民族现在已不复存在,他们应该是俄罗斯人的一支,白皮肤,色目高鼻,留胡须。这一支白人,怎么就游牧到大兴安岭一带,然后继续趟过松花江,骑着胡马,走啊走,再翻过阴山,看到“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点缀…挹其芳澜,郁葱可冷 ……”有草有水的这片神奇的土地,翻身下马,定居下来。然后,在英雄拓跋珪的率领下,东征西战,统一了北方,成就了霸业,立国为北魏,称都为平城。
鲜卑人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平城这里一直是北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正式入主中原,迁都洛阳,其后全面被汉文化同化,与当地汉族人通婚。北魏末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西魏被北周所代。然后一代一代,终于将白洗黄,直至彻底消失。
纵观中国历史,开疆拓土的壮举多为马背上的少数民族所为,汉人以农耕文化为本,守着薄田,老婆孩子热炕就很知足。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停地迁徙,蒙古族甚至打到了匈牙利,将中国的版图扩展至多瑙河畔。
白种人的特点在云冈石窟表现殆尽。看昙曜五窟,以北魏皇帝为原型的座座大佛,高鼻深目,小胡子向上打着卷儿,身材挺拔高大,英俊威武,都不是身材矮小的汉族人的风貌。那么大同这一带就都应该是鲜卑人的后裔,都是混血儿,虽然混到今天已经完全看不出来有白人的基因了。不过大同姑娘瘦削高个儿,皮肤白皙,眉清目秀,被称为山西美女之冠,跟祖上的混血一定有所关联吧。
在大同城内行走,寺庙之多,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历史文化名城,不是浪得虚名。在作为北魏的首都97年之后,辽代这里作为陪都——行京,再度繁华。现在的大同辽金时代的文物保留之多,而且都原汁原味,为全国之首。这就是祖宗功德圆满,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有清一代,从顺治开始,到康熙爷200多年时间里,在大同修建寺院无数,林立相望,俨然佛国世界,福地宝城。大同第三次复兴。
今天的大同城被山西人口颂近现代除了阎锡山外山西第二人的耿彦波大动手术大规模城市改造后第四次崛起,耿将大同城全面复制成唐朝式样,将据说保存唐代风格最完整的日本奈良寺庙,原封不动地搬回了大同。现在的大同处处唐庙,彻底梦回唐朝了。
耿在云冈石窟的入口树碑,上书四个大字:石破天惊。这样大刀阔斧的手笔,究竟是好事还是破坏,只能留给历史去评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