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余秋雨关闭博客
标签:
余秋雨关闭博客逃避舆论文化杂谈 |
分类: 随便翻翻 |
http://www.nnnnn.cc/45/kexue/upload/2009/12/1261601917_fq9aka.jpg
余秋雨
http://www.80fenlei.cn/UpFile/Gather/Article/200912/200912251735561481.jpg
余秋雨博客
名人开博客天天有,关博客的事却很鲜见。名人博客不只是日志,还是网络行销手段。把吸纳大量人气的博客关掉,其中必有曲折的心路历程。余秋雨“闭关休博”,就被普遍认为是网友长期滔滔不绝的口水冲决了他的心灵堤坝,让他从此在博客上“莫言”。
在博客江湖上,秋雨已去,空余遗憾。在余秋雨博客上,有人吐口水,也有粉丝在为“余大师”忠诚坚守。我觉得,坚持“倒余”或者“挺余”的网友,内心都有某种相对笃定的文化信仰,都可以视为不失可爱的人。只是,余秋雨博客的垮塌,不仅使他的粉丝失去重要的阅读平台,同时也失去一种文化观点交战的阵地。
也就是说,余秋雨关闭博客,不只是他自己遗憾,还是他的粉丝遗憾,甚至也是某种文化的遗憾。只要冷静想想,缠绕在余秋雨身上的是是非非,本质上不就是文化价值观在碰撞吗?现在一边是余秋雨粉丝们“含泪劝告”他能重新开放博客,一边是网友觉得批评余秋雨失去一个重要舞台,这也就是让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失去一些碰撞机会。而文化不就需要在碰撞中才能正本清源吗?
类似名人博客阵地失守事件,以前也有。比如,三年前,韩寒和白烨就曾在博客上“掐架”,闹得动静也很大。文学评论家白烨在博客上认为“80后”写作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写作,够不了资格进入文坛,遭到“80后”代表人物韩寒在博客上强烈反驳,让白烨成为新浪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当然,吃了网络败仗绝不意味彻底妥协。比如白烨就把阵地转移到像《长城》这样的传统刊物上,倒是失去对应话语平台的韩寒随即偃旗息鼓。
同样,凭借特定权力资源与话语权优势,余秋雨要找个地方说话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事。只不过,人家是不在博客上玩了。我也写过多篇批评余秋雨的文章,其实我很不接受现在网上那种什么“余秋雨关博求饶”的论调,觉得那实在有失批评伦理了。更重要的是,站在文化论战的角度,余秋雨也根本没有认输,他的文化价值观仍然会通过其他话语平台得到推介,倒是失去网络这种对等平台的批评者,恐怕以后会有不能再直接与之“打擂”的遗憾了。
这才是余秋雨关闭博客最值得关注的落点。失去对等话语平台,也意味着某种话语权的缺失。试想,当余秋雨放弃博客,转向远离草根的所谓精英话语平台,就很容易形成某种权力“自说自话”的效应,因为普通网友根本不可能具备到那样平台上去与之“较劲”的机会。毕竟,在今天,许多传统刊物都是权力意志的产物,都是被某些文化权力垄断的资源。尽管今天不乏智慧的网友能够提供极有价值的声音,但仍然要面对某种文化碰撞的尴尬困境。事实上,传统刊物一直用所谓“权威性”,也一直在消减着网络表达的独立价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