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走进淄矿”采风活动结束至今,我一直沉浸在一种感动里,这种感动,是源自淄矿人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是源自淄矿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文魅力。每当翻阅那些带回来的宣传材料,我的这份感动便一次又一次地升腾着、激荡着。
本想写一篇两千余字的散文,但写着写着就写多了,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也是淄矿集团的职工子弟,在写作的过程中,始终在为这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感动着、感慨着,虽然是涩涩的笔触,但这份自然流出的情感却是真实的。
一天的采风时间,对济北矿区的了解也只能是比较肤浅的,而且缺乏与普通职工的深入接触和了解,因此文章可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不够深入,内涵不足等等。文章有点长,烦请博友们花点时间读完,并敬请指教!
2009年9月21日
石榴缀满枝头的季节
——淄矿集团济北矿区采风散记
文/牛金刚
九月十二至十四日,正值中秋前夕,我参加了由《中国文学》杂志社、淄川区作协组织的“走进淄矿”文学采风活动。那天早晨,我背着背包临出家门时,看到曾经在淄博矿务局龙泉煤矿干了一辈子井下工人,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父亲,正站在窗下,默默凝望着那株缀满红色果实的石榴树。这棵石榴,是父亲在他退休的那一年亲手栽下的,十几年的阳光风雨,如今石榴树已是树冠婆娑,果实累累。父亲看到我要走了,诺诺地说道:去了济北要好好看看,回来给我讲讲。我默默点头,走到大门口时,蓦然回首,我看到父亲的眼神竟像孩子一样,充满了无限期待……
父亲虽然退休近二十年了,可他依然对煤矿有一份深深的牵挂,这份牵挂,是源自他三十五年井下工作的经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淄博矿务局面临淄博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企业处在频临破产的时候,我看到父亲的心也在隐隐作痛。那些日子里,父亲每天都要站在石榴树旁,就那么默默无语,一站就是十几分钟。我知道父亲是多么盼望他奋斗了一辈子的龙泉煤矿能够像这株石榴一样,一年年越长越大,越长越高,直至根繁叶茂,硕果累累。我更知道,父亲的心痛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妹妹和妹夫还在龙泉煤矿工作,自己还要从矿务局领取退休金,更重要的,是父亲一辈子对煤矿生活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或许,三十五年的井下工作,从十七岁的青春年少,到五十多岁的霜染双鬓,父亲,早已将他的全部情感、热情,甚至鲜血,倾洒在了那近千米深的幽长黑洞里……后来,淄博矿务局(2002年改制为淄矿集团)为挽救即将倾倒的“淄矿大厦”,号召全局干部职工集资,要在远离淄博的济宁北部建设新矿区,再次创业。父亲、妹妹、妹夫,他们和淄博矿务局的所有干部职工们一起,将自己的一份血汗钱集了上去,没有怨言,没有拖沓,有的,只是满心的期待和希望。
从此,济北,便成了淄矿人倾洒汗水的地方,这个陌生的地名,也成了我们家谈论最多的话题,而父亲的梦里,又多了“济北”这两个字的魂牵梦绕。
就这样,带着父亲的嘱托,我和文友们一起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济北。
一天的参观时间,三个煤矿(许厂、岱庄、唐口),一个铁路运销处,紧张、充实而又愉快。而在这一天里,有一种情愫,总伴随着我的步履和视听,每分每秒都在我的血液里奔流着,那,就是一路采风的所见所闻,在我心灵深处激荡生发并弥满心房的激动和震撼。
溪流欢快着,从我的身旁款款走过
曾听说过,济北矿区是一片花园式单位,但百闻不如一见。
在许厂煤矿,下车伊始,我便被一种错觉牵引着,疑惑自己是否走进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其实,无论是许厂、岱庄、唐口三个煤矿,还是铁运处,一走进厂区大门,你都会有这种感觉。
第二天早晨,携文友漫行于厂区,那十步一景的清雅别致,让我们的心情顿时美丽起来。繁茂的名树,似锦的鲜花,潇潇起舞的竹影,潺潺欢流的瀑溪,整洁的水泥大道,明亮的喷泉广场……地面如洗,一丝儿黑尘不见,一片儿纸屑也没有,有的是幽幽袭人的花香,嘤嘤入耳的鸟语,还有那轻轻拂面的清风,满园阳光的微笑。
恍惚间,心里便生起一种若临江南水乡的曼妙……这,还是我曾经依恋而又熟悉的煤矿吗?
是的,它是煤矿。
它已不是我曾经熟悉的煤矿,我熟悉的煤矿是灰色的;它更已不是路遥笔下的煤矿,路遥笔下的煤矿是荒蛮的。
它,是一座座我今天正在走近它,试图了解它、读懂它的现代化煤矿,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秋叶哗哗,可是南国的风?泉水空濛,疑似西湖的雨。这么美的景,不拍照留念岂不遗憾,站在那里,小桥流水,花草灼灼,摆一个酷姿,潺潺,潺潺……溪流欢快着,从我的身旁款款走过……
罐笼里,《十五的月亮》悄然响起
在济北采风,最大的收获,便是我们有幸下到了许厂煤矿五百米深的井下,体验了一把煤矿工人的生活。
尽管下井前我们通过短片了解了下井的注意事项,但充满期待的心里还是有一丝隐隐的担心,毕竟我是第一次下井,况且,我们国家的矿难这几年又层出不穷。
换好衣服,戴好矿灯和自救器,和工人一样领取入井信息卡和井下定位器,穿过安检通道,终于来到了令人充满好奇的煤井入口处。
当我们置身于罐笼里时,一位和我们同行的年轻工人看到我们有点紧张,便对我们说:没事的,和做电梯的感觉一样,井下也和过去不一样了,很安全的,你们看了就知道了。罐笼缓缓启动了……突然,一首《十五的月亮》的乐曲在罐笼里徐徐响起,熟悉的旋律,亲切、悠长,我的心不禁为之一动。舒缓的乐曲,和着我的心音,在这用钢铁铸就的小小空间里,轻轻荡漾着。
三百米的立井一会儿就到底了,当我走出罐笼,来到令人豁然开朗的巷道,原来的担心便立刻烟消云散了。
这,还是我父亲曾无数次给我描述过的煤井景象吗?宽敞的井巷,水磨的地面,贴瓷的墙壁,明亮的灯光,洁净的会议室……还有,井壁上,展板上,镶嵌着一幅幅宣传安全的图画……
坐在“猴车”(架空乘人车)上,悠哉游哉,一曲《秋日私语》在头顶轻轻萦绕,轻松的心境,竟如同在游览瑰丽的溶洞,一时散淡如云。
“安全生产,快乐挣钱”、“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生产一分钟,安全六十秒”,“猴车”的背面,一条条标语向我吐露着地球深处的温馨和关爱。
大约十五分钟的行进,“猴车”沿着缓缓的斜坡下到了五百米深的地方。在那里,有几位工人正在接应我们,一个帅气的小伙子扶我下车。后面的文友还在“猴车”上行进,趁着等人的功夫,我和小伙子交谈了起来。原来,他也是淄川人,是从淄矿集团创办的山东煤炭技术学院毕业后分配来的。小伙子告诉我:济北矿区的煤矿都是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煤矿,生产技术和安全设施在世界都是一流的,掘进和采煤是大型机械化作业,调度指挥和安全监控更是全面达到了数字信息化,工人下井要带井下定位器和防爆小灵通,入井前要刷信息卡,井上的调度指挥中心和数字监控系统都是最先进的,通防、机电、采掘……井下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种安全因素出现异常,都逃脱不了监控系统的眼睛,现在,我们整个淄矿集团已经三年多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了,我们许厂煤矿更是达到了连续2500天安全生产……小伙子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了他语气里油然而生的自豪和自信。
沿着宽阔的巷道左拐右转,头顶上,不时有温馨的声音传来,提示着此处的安全注意事项。正在工作的工人们看到我们走来,都主动地站到一边,微笑着向我们问好。
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徒步行走,终于来到了综采一队“4302”工作面,工人们正在检修机器,这时的我们,每个人都已是大汗淋漓。当我顺着工作面放眼望去时,一种由衷的惊叹,便立刻占据了我的全部身心。
几百米长的工作面里,粗壮坚固的液压钢铁顶板一眼望不到边,硕大的切煤机、传输机等设备正在接受工人们的检修。黑黑的煤层,在幽暗的巷道里闪烁着明晃晃的光亮,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亿万年沉睡的孤寂,在盼望着早一天走向阳光下的明媚。
随行的许厂煤矿党委书记国洪伟指着那些庞大的机械,向我们介绍说:在煤炭行业有一句话,顶端设施看中国,中国的顶端设施看鲁西南。我想,这鲁西南,应该就主要是指淄矿集团在济北的这片美丽矿区吧。
国书记还告诉我们,虽然整个井下都实行了机械化操作,数字化监控,但工人们,特别是采掘一线的工人们还是很辛苦的,他们在工作面的工作时间是八个小时,加上每天来回在巷道里三个小时的行程时间,他们每天在井下的时间达到了十一个小时。
走在返回的巷道里,工人们依旧在挥汗如雨地忙碌着,看到我们走近,依旧自觉地站到一边,向我们招手问好,黑黑的脸庞,灿灿的笑容,多么朴实可敬的矿工兄弟啊!
坐在返回的“猴车”上,一曲萨克斯名曲《回家》在整洁的巷道里悠悠飞扬着。回家,回家,三个多小时的井下参观,我竟有了一种久违阳光的感觉,是啊,太阳底下,有我们,也有千千万万个煤矿工人的家。
我默默合掌祝福,井下的矿工兄弟们,祝你们每天,每天,都能在这深情的旋律中,安全回家……
“我们就是要让煤矿工人在社会上能体面做人”
三人一间的公寓宿舍里,窗明几净,被褥整洁,液晶电视、电话、空调、衣橱静静地闪耀着柔和的光泽;洗浴中心,吊篮式的换衣箱精巧别致,淋浴、池浴、桑拿浴、冲浪浴、森林浴、玉石浴,人们尽情地陶醉在生命之源的温柔和滋润里;食堂里,逾百个花样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袅袅升腾的饭香让人垂涎欲滴;游泳馆、游艺室、阅览室、台球室、健身场,年轻的身影在这里绽放着青春的绚丽……
这是描写的贵族学校吗?我想,不管是谁,看了这段文字后一定都会这么想吧。
然而,这不是贵族学校,这是淄矿集团济北矿区里的真实写照。
在参观岱庄煤矿职工公寓的时候,面对公寓内的优美环境和设施,面对我们的由衷赞叹和艳羡,陪同的矿长对我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只有把职工当人,职工才能把煤矿当家,我们就是要让煤矿工人在社会上能体面做人。
“把职工当人”、“让煤矿工人体面做人”,多么实在而又令人深思的话语啊!
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济北矿区才为工人们创造出了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这里才以安全为天,把工人的生命和幸福看得比天还大;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这里才如此重视职工的学习和进步,把职工的发展看作是企业的责任,把职工的前途看作是企业的希望;也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这里的一切,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秩序,都显得那么温馨和体贴,处处彰显着人性化的光芒。
在参观班组办公室的时候,有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潮湿了我的眼睛:工人们正在召开班前安全会,在每一个人的桌子上,都贴有一幅彩色的全家福,上面写着家人的嘱托和祝福,还有每个职工的心愿。班长告诉我们,工人下井前,看看照片上的爸爸和妈妈、妻子和儿女,看看那些血浓于水的叮咛和牵挂,他们自然会知道,在遵守安全规程上,他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人文关怀啊,这又是一种多么宽厚的爱心体现啊!
是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它是实实在在的,它更是细致入微的,不是吗?罐笼里、井巷里,那悠扬的乐曲为证,那随处响起的温馨提示为证,那代步的“猴车”和软席车为证,那便捷卫生的保健直饮水管道为证……
“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员工创造幸福”,淄矿集团的企业宗旨,在济北,在这片开采光明的热土上,正在得以认真而充分的践行。
红红的石榴,在繁茂的枝头含笑吐子
十余年的风霜雨雪,十余年的艰辛创业,如今的济北,秉承着淄矿人的智慧和魄力,浸透着淄矿人的汗水和心血,由一片荒芜变成了一片劳动者的乐园,变成了煤炭行业的一处璀璨迷人的典范。
正是由于济北矿区的飞跃发展,十余年的时间里,淄矿集团由原来的频临破产一步步发展为今天的全国企业500强,煤炭企业前20名。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煤炭系统科技创新十佳企业、全国最具成长性企业、中国质量信誉AAA级企业、全国煤炭系统首家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奖、山东省AAA级信誉企业、山东省管理创新十佳企业、省级文明单位、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一面面奖牌,一本本荣誉证书,无一不是淄矿人“自强不息、创新进取”的有力见证。
2008年,淄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70亿元,实现利润13.7亿元。
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淄矿人没有自满,更没有懈怠,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永远把握在开拓者、勤奋者的手中。
在济北采风中,我注意到,虽然每个煤矿的环境绿化各具特色,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是三个煤矿,还是铁运处,它们都拥有一条一样的亮丽风景线,那就是拙朴可爱、生机盎然的石榴树。它们少则成行,多则成林,在秋日的映照下,累累硕果挂满了枝头,有的已含笑吐子,正绽放着成熟的芬芳。一个个红红的石榴,在灿灿秋阳下美丽着、深情着,仿佛在诉说着春华秋实的故事。
问了给我们讲解的女孩子,才知道,原来这些石榴树都是职工们自己种植管理的,而且每一棵石榴树从落花到熟果,果实一个也不会少。
济北矿区的职工大都是从淄博老矿区整体迁调的淄博人,或许,这一棵棵平凡的石榴树,每一片叶子,每一个果实,都寄托着一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殷殷情怀吧。
石榴树,朴实、热情、坚强、茁壮,春天的石榴花是火红的,秋日的石榴是芬芳的,我想,石榴树带给人们的这些意象感觉,不正暗合了淄矿人艰苦创业、爱心奉献的企业精神吗?
一整天的采风时间,好像格外漫长,又好像格外短暂。第三天早晨,我们要回去了,济北的矿工们,我的老乡,我会把你们的深情带给家乡的父老,我会把你们的故事说给家乡的亲人……祝你们永远,永远,幸福平安!
中秋在即,家里的石榴想必也已吐子了吧,父亲此时或许正站在石榴树下盼我回家呢,爸爸,我有好多话要对您讲……
今晚,想必父亲一定要和我痛饮几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