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下册)
实验一 植物病理徒手制片技术
一、实验目的
观察植物病害病原物的形态,进行病原物的分类鉴定,研究受病组织的组织结构病变,受病植物组织与病原物的解剖学关系以及对于难得一见病原物的保存备用等,都需将材料制成适当的显微玻片标本。因此,徒手制片技术也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本次实验系统学习实践常用的徒手制片技术,为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深入学习以及以后开展病理学的有关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制片技术基础。
二、内容、材料和方法
徒手制片的方法有整体封藏法、徒手切片法、组织透明制片法和涂抹制片法等多种。限于时间本实验实践最为常用的整体封藏法和徒手切片法两种。
(一)整体封藏法
对于生长在植物病部表面或培基上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其他孢子器官以及线虫等,可直接择取少许封藏在适当的浮载剂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观察的目的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封藏制片。常用的方法的概括为挑、刮、拨、撕四种。
1挑:对于在植物受病部位或基质表面生长繁茂的霉状病原体(如霜霉菌)粉状病原体(如锈菌、白粉菌)以及培养基上的许多培养菌,可用尖细的解剖针等直接挑取封埋制片,挑取病原体的量,在保证选材典型的前提下,越少越好,以免互相重叠,分辩不清。
取黄瓜霜霉病叶,小麦白粉病叶分别挑取霉状物和粉状物镜检病原菌的形态特点。
2刮:对病部病原体稀少,或用放大镜也难辩认霉层的病害标本,可采用两侧具刀的三角刮针(或可用刀片代替)刮取病原物制片。刮的方法是,用刮针的一刃,蘸浮载剂少许,在病部顺同一个方向刮取2—3次,将刮得的病原蘸在载玻片的浮载剂中封片镜检。浮载剂在保证浮载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少,否则少量的病原体在大滴的浮载剂中极易分散漂流,在显微镜下难以寻找。取玉米小斑病叶,在病斑背面刮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
3拨:对于产生在植物表皮下或半埋生于基物内的病原体孢子器官。如子囊壳、分生孢子器、闭囊壳等,可将病原体连同寄主组织一同拨下,放入浮载剂中,用两支解剖针,一支稳定材料,另一支拨出植物组织,使病原体外露制片。取小麦全蚀病或白粉病标本,拨小黑点制片,镜检子囊果的形态。
4撕:对于寄生在植物表皮细胞上的病原真菌,也可以将此有病原物的表皮撕下来制片镜检,这种方法不仅能看到病原物形态,而且可以观察病原物与寄主的解剖学关系。
在毛毛雨天自田间取回感染白粉病的麦苗(或在保温箱中取接种染病的麦苗)。用刀片割破叶背表皮再用小镊子轻轻撕下,放在浮载剂中制片镜检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和吸器形态。
(二)徒手切片法
欲观察受病组织病变,病菌侵入和寄主体内扩展过程,以及埋生在基物内真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等,都需将有关材料切成薄片,进行镜检,徒手切片是最常用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而且节省时间,切成的片子不仅可作临时观察,也可进一步制成永久性玻片标本。
徒手切片的基本用具是剃刀或刀片。切片时先选取材料并作适当的修整,以左手的食指和姆指捏住材料,中指顶住材料下端,使材料上端突出于手指以上2—3毫米。右手握稳刀,从左向右后方斜向切割。注意刀口必须以材料面垂直。否则所得切面不正。同时双手不应紧靠身体,而是要活动自如。用臂力均匀地沿刀口后部起拉向前方,连续切割4—5片后,用毛笔蘸水轻轻沿刀口取下,放入盛有水的浅玻皿中,在此过程中左手握着的材料不要放下,否则再切时难按原位置拿材料,此外,在切片过程中,必须常用毛笔蘸水湿润材料,以免材料干涸不便切割。
对于过于柔软或较薄的材料,可以夹在“夹持物”中,进行切片更为方便。新鲜胡鲜卜和马铃薯块都可作“夹持物”用。实验室中通常将通草、接骨木或向日葵的茎髓,剪成适当大小,浸于70%酒精中备用。
切割一定数量的薄片后,用移置环在浅玻皿中选取合用的材料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镜检合格者即酒精灯上将水烘干并摆正材料,然后加一滴乳酚油或其浮载剂;放在展片台上略加热,镜检如无气泡,即可小心加盖片,用吸水纸吸除多余的浮载剂,最后贴好标签,平放于切片板上,待干燥适宜时封固。
徒手切片的缺点是对于微小或过大,柔软、多汁、肉质及坚硬的材料不易切取,也难制成连续切片,此外切片的厚薄也难一致。切片机切片即可克服这些缺点。
文章引用自:http://www.syau.edu.cn/jwc/jingpinke/pubing/syzd/sydg1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