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雯
黄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82
  • 关注人气:4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电影看了,让人相当不舒服

(2009-05-06 18:55: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随笔

黄雯/

五一去了两天草莓音乐节,在通州运河。这次以民谣为主,乐队的风格偏温和,没有以往音乐节上的狂躁。没有狂躁了,始终感觉少了点什么,节日就是应该狂欢起来才给劲儿。来的大多数歌迷也是白领、上班族多,学生不太多,叛逆时髦青年就更不多了。

 

春天人老是感觉乏,没精神。上礼拜看了《南京、南京》,说实话,看后心里不舒服。这种不舒服不是作品很有力量,被震撼和撞击后的不舒服,而是一种玩聪明,玩得很不聪明后遗留下来的不适感。我感觉作品中玩人性,不是这样玩的,这样玩给人一种谄媚感。同时也缺乏一种客观性,历史客观真实性先不谈,从本身作品来看,也缺乏一种清醒的东西,仅仅是作者自己的“想当然”。而且故事、人物在许多方面行进逻辑有问题,不可信。中国导演和美国导演水平不同就在于:中国导演总是把真事拍得很假,美国导演是把假事拍得很真。这就是差别。而且这么大的题材,我认为陆川过于邀功了,剧本、导演、制片都他一人,这种方式适合拍小成本作家电影。而商业和大题材电影最好下面有一个团队一起商量来干,取长补短,否则容易给拍偏颇了。

 

这电影拍得假,倒不是里面场景假,人物假。主要是情节安排,剧情走向等等有许多不合常理的假,例子太多,就不举例了。我觉得“人文关怀”不是在电影里用符号硬表现出来的,硬表现的话,就给人感觉假兮兮和幼稚。这东西最好是含而不露的,让看得人私下体验出来才对,电影语言要深刻,让人回味。而不是把情绪都表现在电影里,下面看得人有些莫名其妙,也没被感动。另外这个电影没有重心,给人发飘感觉,哪边都讲一点,哪边也没讲透彻了。即使讲战争中的多元化人性,也表达的不够准确,还是概念化和浅层,不够深刻。况且整个电影看完后,感觉有些丢人的,抛开狭隘民族主义,一下子又走到另一个极端,想用世界主义来解释暴行。问题是暴行就是暴行,真实存在的,用哪个角度解释都没用。

 

用解释人性来开脱战争暴行,是不妥当的。就算任何一部屠杀犹太人的电影里,也很少出现开脱德国纳粹暴行的。《钢琴师》里倒是有一幕德国军官因为热爱音乐,放生了犹太钢琴师。那也是尊崇历史客观性的,希特勒是热爱艺术的暴徒,这是说的过去的。可是南京大屠杀,日本人完全是屠城机器,这种残暴性,电影里还是有很多隐瞒的,反而温情倒是见在。陆川可能有个误区,他认为恶行中有善,是人性,但实际上恶本身也是人性,恶行上之恶,已经不是人性解释了,而是动物性了。面对扭曲的人类残暴心态,任何人性善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

 

电影里四处透着狠狠打了一巴掌后,又揉一揉,生怕把人给打疼了的气息。这就缺乏了电影的力度,哪边其实都不想得罪。有时候一个作品还是需要有点原则性和立场的,激进也没错,不需要过多解释。宽容看在什么情况下用了,用的不对,就变成软弱,让人看了笑话。

 

另外,电影里对女性的不尊重非常明显,男权霸权意识相当严重,从电影台词里能看到。这也是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地方。当然,在历史中,日本官兵奸杀中国妇女是实事,但你作为电影语言,除了你要表现真实之外,要让观众有种痛惜,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之感。说实话,从这部电影中,我并没有看到南京的真实,看到更多的是作者本身的性格缺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弱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