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随笔 |
黄雯/
文化娱乐的市场一向是由管理层说了算的,比如在音乐方面,诸多的唱片公司、花花绿绿的包装队伍,或者媒体的报道等等。可往往他们选择的“秀才”、“举人”还真不见得是老百姓们真正喜欢的,花那么多的代价去包装一个观众不见得欣赏的艺人,真是吃力不讨好。而这两年兴起的选秀风潮,倒是彻底打破了文化娱乐造星过程的条条框框,让观众以最直接的方式参与造星运动。这个现象非常有趣,观众最终选择的“怪胎”明星,往往跌破了管理层人士们的眼镜,可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真正人们的心声。所以我关注它,我特别想知道,现在人们内心中真正的呐喊声和期待声,而不是由于体制局限,管理层滞后,误导后的声音。
虽然是些娱乐事件,终究是逃不过一些意义的存在。我是指在文化方面,我们的管理层是否值得反省一下自己,你们是不是太自以为“市场是什么了”?是不是有太迎合市场,反倒被市场淘汰的趋势?是不是缺乏一点责任感,包括能做些良性引导市场的善举,比如包装真正人们心中需要的偶像艺人?在我看来管理层大多数干得事情都没什么创新精神,不是狡猾的跟风签被大众闹红了的艺人,就是整出些过于迎合烂人口味的红不起来的艺人。末了,还人模人样的坐在评委席上,对年纪轻轻的歌者们指指点点,这种感觉真让人不舒服。
我曾经也误会过大众们的审美趣味,受尼采个人主义影响颇深的我,觉着大众似乎是由一群乌合之众围绕起来的。目前看来,大众心中却要比管理层们纯洁、简单许多。大众里头明眼人多着呢,从他们最终选择出的偶像审美趣味来看,真知灼见、有观感的人大有人在,而非管理者们自拟的所谓“市场化审美”。无论是头年的超女李宇春,还是近时虽败犹荣的摇滚小子姚政,包括近些年被中间层知识分子批判已久的张艺谋,等等诸多文化娱乐事件来看,真正出问题的不是在大众,而是些中间阶层的群体。
这些中间群体是些什么人?无非是些有知识、有素养,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些所谓的专家群体。包括一些“知识分子”、文化管理者、媒体人等等。在中国这样的群体身上存在着弊端已经很久了,却由于他们有话语权,有掌控权,这些弊端被忽视,被障眼法摸去。他们很多人站在一个需要担负责任的位置而不负责,从未真正倾听大众们的心声,凭空设想空中楼阁,而当大众们自己制造了心中的偶像之后,他们又立马狡猾着跟风交易,靠着大树要挣钱了!
从某个角度,我倒觉着这样的中间群体成了乌合之众,令人鄙视。
后一篇:俺最近一次在上海的沙宣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