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假如我有两个孩子,我会怎么感觉他们呢?我不会说这个孩子还不错,或者那个孩子差一点。我不会有这种好坏的比较,我会说他就那样,那就是他。
这不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认同性的概念。
别人说学霸,我没觉得好;别人说成绩差,我也没觉得坏。那就是他。我会去关注他生命性的特点,状态性的特点。比如,他刚考了年级第一,或者刚拿了一个冠军,或者刚考到钢琴十级,这些我不会关注。而我关注的是:最近开心不开心,兴奋不兴奋,自在不自在,有没有活出自己,喜不喜欢和人在一起,喜不喜欢自己......。总之,我会关注心灵的状态,而不会关注结果。因为对我来说,关注外在结果挺暴力的。你为什么要拿他和我比啊?我觉得这样比好暴力好有压迫性。
我们家族的人给我哥哥打电话就会问:“最近怎么样?挣了多少?生意好不好?你够不够努力?”而我就会问:“哥哥最近开心吗?”哥哥愣了一下,说:“我最近好像还真没什么开心的事儿,除了看到我儿子的时候。”
王力宏的兄长都是学霸,为此他自卑好多年。但那个自卑有必要吗?不必要。
就算全社会都惯于这样比较,我也不去附和。我为什么要去给弊习添把火呢?我不能种棵树吗?让我的孩子在我这里歇一会儿。我对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没意见,但是我愿意变成一棵树,让我的孩子在这儿歇一会儿。让每一个和我接触到的人歇一会儿。
我没有能力去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符合孩子的走向,或者他将来要成为什么。这些判断完全超出我的智慧,它们不在我的计划之内,不是我能把控的。我操心不了,也比较无效,这些就是变幻无常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高尔基和一个音乐家在酒会上见面,两人说起二十年前一起去参加音乐比赛。当时音乐家感冒了,嗓子不能正常发音,结果落选了。而高尔基却入选了。然而,那又怎么样呢?音乐家终究还是成为了音乐家,高尔基也终究成为了作家。所以,该成为什么就会成为什么,这种无常的东西根本决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塞翁失马,焉知祸福。5分钟之后会发生什么我都不知道,我干嘛要去关注这些无常。
当我关注孩子内在的状态,关注他的倾向性,关注他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就能导致幸福和平安。因为这是对人的关心,人们最终活的是一颗心,而不是物。当高官不一定快乐,不一定自在,有可能更不自在。所谓的成功不一定快乐。所以,我会关注孩子的内心,贴近他心的东西。
实际上,当你关注结果,关注外在呈现的时候,那都是有条件的爱,只是在关注一些条件,然后依此做一些评判而已。然而,当你关注一个人内心、关注他心灵状态的时候,他是会感到的,是真的被关心了,因为这就是关注到他的真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