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不要暗示孩子需要依赖你。
暗示的作用对于成人影响很大,对孩子的影响就更大了。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跌倒之后,父母的反应决定了孩子的反应。如果父母觉得没关系,很正常,爬起来就好,那么孩子也不会哭;如果父母在惊慌之中,很着急地过去,怕孩子摔疼了,那么他就在暗示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孩子也就接收了这个。虽然孩子有他自己的灵魂脚本,有他自己的选择性,但在他社会化之前,他信任和敞开的程度远高于成人,所以他就近乎于全盘接收大人的反应,他的界限、他的独立性,都是在与大人的互动中,根据大人的反应来建立的。
不要暗示孩子需要依赖我们。当他身体和社会的能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提供支持,但我们不要小看他的心理能力,不要把他当成一个被照顾者。
有一次,小玉在厕所喊“屁股,屁股”,我一看,她是拉粑粑了,等我去帮她擦屁股。我跟她说:“擦屁股很简单,我教你。”于是我就站在她旁边,给她示范了一下,告诉她,直到纸上看不到脏脏的痕迹了,就可以了。结果,一分钟她就学会了。
另一件事,小玉早上醒来,看到妈妈不在的时候,第一次她哭了一小会儿,第二次哭了几小声,第三次只是哼哼了几下。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觉得有什么需要安慰她的,没有担心她会适应不了,也没有觉得她是受苦的。
所以,在心理能力上,孩子和我们是同等的。我们可以在心理上支持孩子,比如告诉她:“你可以爱你自己,你可以照顾你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我们太容易因为孩子身体的弱小,而把孩子当成一个跟我们不平等的生命,当成一个被照顾者,一个依赖者了。我们和孩子的平等是在心灵层面,不是在社会层面、物质层面,或者身体能力层面。孩子的心灵完全和我们平等,那种自爱、独立、自己尊重自己,以及顾及他人,他们跟我们完全同等的。我们只要不作为一个照顾者,而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自然地向他示范,他是很容易建立起这些的,一点困难都没有。
关于孩子要求我们抱,抱不抱的问题。我觉得,抱是表达爱的,而我不是你的代步工具。如果你特别累,或者几乎要睡着了,那抱着是没问题的。但通常来讲,我不是你的代步工具,我不会代替你做你的事情,你也不要把我作为你的延伸、你的工具。
父母和孩子不要互相“摔跤”,不要互相控制,彼此纠缠在一起。他们的关系是“你独立,我也独立,但是我爱你,爱是我们之间的连接”,而不是“你是我的,我是你的”这样的“属于”关系,不需要通过控制去获得安全感,或者建立一个小营地。
我在成长营里和一个妈妈拥抱,她女儿马上过来推开了我,好像我要夺走她妈妈。这就是一个相互占有的关系。妈妈和孩子都有一种恐惧,怕对方离自己,怕对方不需要自己。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对方一定是爱你的。对方不属于你,但对方爱你。你给对方自由,对方有自己的生活,也会走到你身边,因为你们有爱的连接。
有一些家庭,感觉孩子控制妈妈特别理直气壮,“你就要为我做,你就要爱我”。其实,孩子这种表现和父母是呼应的,妈妈很多时候也在示范这种关系,“你就得听我的,你是我的孩子”。比较健康的关系是:“你是我的孩子,但你不是必须听我的。我也不是必须听你的。我们现在看看面对这个情境需要怎么办。你也可以不同意我,我也可以不同意你。”拒绝是没有压力的。
要进入这种健康的相处,需要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也有信任,相信自己是被爱的。不是出于匮乏想去控制或占有,而是基于相信去给出自由,去以爱连接。
亲子关系并没有特殊之处,你观察一下,亲子关系模式跟亲密关系模式,以及社会上的其它关系模式,是多么相似和相通啊!它们都是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