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乃是我感恩的道路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爱乃是我感恩的道路,这里面说的爱和感恩跟我们平时生活语汇是不一样的。
第一句,“看不清真相的人,是很难学习感恩课程的。”关于世界的真相,是有《奇迹课程》思想前提的,就是:世界是幻相,是基于罪咎投射出来的;而真相是分裂没有发生过,是一体的,万物都是上主天音的回响。
基于罪咎和分裂投射出的世界都是冤亲债主,都是分裂的、攻击的、冷漠的,大家都是受害者,“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是绝望和死亡。
最简单的,我们没有办法避免身体的死亡。无论你多么爱那个人,你不能推迟他一分钟的死亡。很多人因为这个感觉到不公,饱受分离之苦、无常之苦,什么东西都是转瞬即逝,无论求什么都是空。要么求不得,要么得到了发现不是。
如果我们把人生浓缩起来,就会看到它都是黑暗。但在时间的缓冲当中,我们会感到心情有好有坏,孩子还在身边,身体还能行动,就觉得好像都过得去。就像美剧《西部世界》女主角说的:生活都是有好有坏,我愿意只去看好的。于是,就进入慢性的、可以忍受的状态。
这并不是说大家的日子多么有价值,而是放缓了。就好比一个人注定要掉到陷阱中,浓缩起来,他“啪”一下掉下去,肯定就不愿意了;但在掉下的过程中,放缓了,拉长了,他就会感觉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他:“你只要实现那个目标,你就平安了”。这就是小我的诱惑:你达到一个目标,你就可以怎样怎样了。于是,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那个目标。
在世界里,分裂感是最基本的感受。比如,虽然我们在一起很好,但我们很难感到我们是一个人。只有极少的机会让我们感到我们是一体的。我在北京的工作坊,有一天晚上和六个姐妹集体拥抱,其中三个就和我一样,都感到了“空”,感到了“没有他人”。这是很少的特例。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有的都是个体的存在感和分离感。我们和谁也不同派,这也是我们经常和老公吵架的原因,因为经常踩不到一个点上。我们要他往这看,他偏偏往那看。所以,分裂感和分离感是我们在世间最主要的感受。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灵性真相,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这样的意识状态,他是无法学习《奇迹课程》所讲的感恩课程的。他顶多能够学的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设法知足常乐,这就是他的意识极限了。如果他非常认真地这样做,他还是能有一个大体上的稳定,但他不会有一个恒定的平安。就像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种意识状态的典范。整体上,他已经比大部分人的心态更平和和知足了,但一旦触碰到他的某一部分的时候,他还是无法接受的。
“爱乃是我感恩的道路”这一课中,特别强调了一个词,就是“比较”。我印象中,耶稣大哥很少用这么直接的语气来表达。他说:“他们设法知足常乐,因为别人的遭遇似乎比他们苦得多。这种想法是多么卑劣而瞧不起人!”其实,这种想法在世间是非常普遍的。我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别人不如我,别人比较落后、比较贫困、成长得不够好、需要帮助等等。但这是非常“卑劣和瞧不起人的”。你把对方当成什么了?
另外,没有人会因为自己更有理由感恩而去感恩;没有人会因为别人的苦比自己的苦多,就觉得自己不苦。比如,别人三个儿子都死了,而你三个儿子只死了一个,你会高兴吗?不会呀。别人癌症去世了,而你一条腿没了,你会因为自己还活着而高兴吗?不会呀。
这一课后面讲“爱内没有比较”,有两句话也讲了人们非常常见的心理:“如果你神志正常的话,你不会因为其他弟兄被虐待得更惨而向上主感恩,也不可能因为别人活得比你自由而怒气填膺的”。
有一个笑话:发大水了,老头子问老婆子“咱们家的猪还剩多少?”老婆子说“一个都没剩,全冲走了。”老头子就坐地上哭了。后来老婆子说“隔壁家不仅猪一个没剩,连牛也冲走了。”老头子就高兴了一些,觉得安慰了。
就是这样,世间的人们会因为别人被虐待得更惨而觉得安慰。
比较心真的是世间非常普遍的心理。
有一个朋友曾明确地跟我说:“如果我不比别人好,那我怎么知道自己好?”的确,我们过去经验到的好坏、褒奖都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所以,一个人在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之前,他的经历就是业力的呈现。你受什么影响,你接收什么,都是业力的影响。一个孩子七岁之前,他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遇到什么样的父母、遭遇什么样的事件等等都是业力展现。
当一个人有了主体意识,他自己寻找、自己探索,摆脱了环境的影响,开始怀疑一切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机会去重新选择。
而“因为别人活得比你自由而怒气填膺”,这就是嫉妒,在世间也是很多很多。
我总是感觉,人类的意识是一代一代不断进化的。越是老一辈、老年人,他们的权威感就越重。“我要你过得好,但你不能过得比我好。否则,我摆在哪里呢?但是,我又期望你好,因为我有爱心啊,我还是爱你的呀。”这种世间被污染的爱,听起来就特别可笑,五味杂陈。
《奇迹课程》正文中有明确的一句话:小我就是靠比较而存活的。比较后面的恶势力集团,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为,一切的痛苦都是建立在分裂感之上的,而分裂感最突出的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和比较心就是一回事。你不可能没有分别心还比较,你不可能比较了还没有分别心。
需要说明一点,生活中很多人会钻牛角尖,比如,我们说比较不好,他就处处躲着比较,给别人欣赏的时候,也害怕是一个比较的陷阱。但实际上,小我利用比较,这是一个内涵,在形式上,比较本身是中性的,有些比较还是必须的。比如,走这条路近,走那条路远,这是不是比较呢?是啊,但它是生活常识,是有益的、方便的;你欣赏自己的进步的时候,你觉得最近接受力更强了,这是不是比较呢?是啊,但它是出于爱,出于欣赏的。我们说的比较心,是那种增加对立感、增加分别心、增加攻击性、不公平的,这样的才是小我的内涵。
小我就是靠比较来强化个体感,而个体感就是分裂的最佳证明。小飞虫说:没有个体智慧这一回事,所有的智慧都是从圣灵(生命之源)那里下载的;也没有个体之爱这回事,所有的爱都来自那个源头。
每一个个体都不一样,一些开悟了的人,已经非常通畅了,是全然的爱了,“无缘大慈”了,他的爱就是无限制的爱。而我们生活中所谓的那些爱,开化程度还不够,就像树林里的阳光,有很多阻挡,但它还是爱的体现。世界上再坏的人,也都有爱的体现。希特勒有,你最讨厌的领导有,你见过的脾气最坏的那个人也有。他只是对你脾气坏,总有一刻,他对某一个对象是非常好的,因为爱不可能被完全蒙蔽住。
个体生命之间的爱,以及对自己的爱,都是困难重重、限制重重的,不是不能够,而是那个爱的感觉不能够持续。比如你跟孩子,爱不爱?爱呀,有时候看着他可好了,像个天使一样,但是不能持续,一会儿就烦得不得了。包括自爱,有的时候就是觉得不知道怎么爱自己,就是很讨厌自己,很怨自己:为什么不能把事情都搞定,为什么都搞砸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不介意呢?为什么那么紧张呢?为什么又这么消耗自己?于是,就很难持续爱自己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爱都是无源之水,必须连上源头,连上那个生命本身的爱、真相的爱,才能够持续。个人的爱心就是无源之水,它总有不够、总有接纳不了的时候。
我们用无数方法阻隔着爱,自卑、自大、原生家庭、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一个男人、我性格是这样、我性格是那样......,我们有无数个理由去阻隔和限制爱,但是爱从来没有限制我们。它如果限制我们,它就不是爱了;它如果因为我们够好才爱我们,它就不是爱了;它吐过因为我们状态不好就嫌弃我们,它就不是爱了。嫌弃我们的是个体意识当中的那种厌烦、厌倦和指责,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在个体意识层面发生的,而个体意识获得解脱就是它重新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它始终可以选择回到源头。
在爱内没有不够好。但在个体层面,大家努力做一个够好的自己,让自己可以接纳自己。觉得把某个事情完成了,就行了,否则就不接纳自己。就像高晓松开作品演唱会,聚集了很多歌星,有数万人到场,大家因为他的音乐而欢呼,而感动,他讲:“我可以原谅我自己了。”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才可以,如果自己什么都没做,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废物,如果做错了,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
我们的希望在于:用那个爱来爱自己,接收那个爱,然后自然地给出爱。在这个分裂的个体层面,都是带有评判的爱,觉得他好就佩服,觉得他不好就恨不得踹一脚,没有那种一体的包容。而且,很多时候觉得别人不好是想凸显自己很好。
“爱乃是我感恩的道路”,这里的“爱”和“感恩”都不是我们的生活词汇。爱不是我们中间的你情我爱,而是那个一体之爱,是生命之爱;感恩也是对一体之爱的感恩:我感恩祂赐我永恒的平安;我感恩那扇门从来没有关过;我感恩我的自性不可能被改变;我感恩,无论我在外面世界混得怎么样,那个门始终都在,我始终都可以回去,而且我随时可以回去;我感恩生命从来没有发生过分裂。生活中的仁心善念,我只是感谢,而我感恩的是那种一体,是一种无所不容之恩,沐浴般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