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爱的眼光才能看到爱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在观察一个朋友的家庭中,我感觉到,这个爱很耐人寻味。从一个眼光看,都是让人感恩的爱;从另外一个眼光看,都是不圆满,好事也被当成了不圆满。
比如,这个女儿得到爸爸的宠爱,本来很好啊,但是它可以产生对比心和分别心。爸爸给了这个女儿这种爱,给了那个女儿那种爱,这两个女儿都看到自己没有的那份爱,都觉得自己不够被爱。所以说,小我总是很混乱的,不同的爱就突出匮乏心和分别心,它不会说“你用这样的方式爱我,我很感谢”,它只会说“你为什么没用那样的方式爱我?”。总之就是大家都缺,大家都怨,大家都委屈。
这种爱的误区跟社会阶层、知识阶层、文化阶层没有关系,小我的大能也不受阶层限制,它在每一个情境里面都可以运作。不是说家里穷,没文化就小我泛滥,不是的,你不穷、有文化,小我也可以介入,也可以发挥。最关键的,是你从哪个角度看,你从哪个源头看。如果你从爱的源头看,就认出世间都是爱的回响,每个人都把自己热腾腾的心捧出来等着对方接受;如果你从小我的眼光看,就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好心不被看到,差错就被记住不忘”,自己不完美处,就内疚不已,别人不完美处就给他定罪,就很难原谅、很受伤。
这两天在朋友家就非常集中地听到不同角度的家庭故事。讲到妈妈完全不是一个人,朋友讲的妈妈跟我认识的妈妈,对不上号。有机会听姐姐讲的妈妈,又是另外一个人。妈妈本身也在现场,也在感觉自己。每个人都讲自己心中的妈妈,就不知道妈妈到底是谁,好像有无数个妈妈。
这个也反映出知见的属性。《奇迹课程》前言中就讲:知见靠诠释存在,因为它不是实存。知见非常受角度的限制,往左走一步,看到的不一样;晚五年再看,看到的又不一样。这个世界就是由成千上万的看法交织而成的,但没有一个实物,没有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被观察,只是充满了无数的观察,无数的看法。
再举一个例子。妈妈夸自己的一个女儿,说:“这个女儿聪明好学,什么都考得上,研究生、博士都考得上。她看一小时书,能抵得上别人看四小时的书。”另外一个女儿听到这句话,回家就哭了一整夜,因为她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而且是和自己的妹妹在同一个班级。
我对此的感想就是,两种眼光的对比。
我们熟悉的眼光都是小我的眼光,都是比较、受伤、伤害。就像大家常讲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果化解不了,就成了结。然而,这并不是事情本身的意义,这是小我特定的眼光、特定的脚本演出的戏码。不是说我成绩不如妹妹,我就觉得丢脸。
我带大家进入一个新的眼光去感受这件事情。姐姐非常兴奋地说:“我妹妹特聪明,她都不用学,她什么都考得上。”旁边如果有人问我:“那你呢?”我就哈哈一笑说:“我跟她正好相反,但我有其它的快乐呀!我有我自己的精彩,我有我自己的能力。”
她完全可以有这样的眼光,完全可以是一种欣赏,为妹妹感到欣慰。她没有一个“我”需要保护的时候,她不需要为这个事情受伤,而只有欣赏。她对自己有一个信任,没有罪疚感的时候,对自己某一方面落后没有不配被爱的恐惧。只有罪咎的潜意识,才演化出这种自己不配爱、不值得爱,自己要达到某种条件才有可能被爱,这样的人生逻辑和人生剧本。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伤害,都是特定的世界观、特定的信念、特定的角度感知到的,那个感知可以非常真实,它的表达也是非常真诚的。但是,那不是一个实存,那只是一个特定角度的看法。《奇迹课程》一直教导:不要去改变这个世界,去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吧。世界是水中月,雾中花,你已经投射出来的结果,是你已经拍在屏幕上的电影角色,你和它互动什么呢?你换一个底片吧,换一个圣灵的剧本吧。分裂没有发生过,所以罪咎不存在,恐惧不存在,上主希望你活得圆满幸福。你是被爱的,被欢迎的,你是重要的,你是你整个系统的世界之光。所以,它强调换一种眼光吧,别再在这个世界里苦求,别再和这个世界苦斗。你需要有的,你早就拥有了。别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别再在找不到的地方去寻找你想要的。回一回头,观察一下自己看待的眼光,听一听梦外传来的、现在还很隐约的爱和平安的声音。
朋友的妈妈刚刚跟我聊了一会儿,我有两个感想。
首先,我对这位妈妈有一个很大的感动,她一心为他人,照顾女儿,照顾外孙。她不是牺牲性的,她很喜欢这样做,很看重这样做。她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生活,她下午还要唱歌呢,还在基督教受洗了呢。她真的就是有特别多的爱想要捧给自己的家人。
同时,我也感到了她的紧张。现在不到11点,外孙的午饭其实只需要做一个青菜就好,而且外孙到家之后再做也可以的,但她就急的不行,要立即去做。
后来我跟朋友说到,这样的事情,妈妈都会紧张,可以想见她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了。丈夫不在家,她一个人要带三个孩子,同时还要上班,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管理160个学生,光批作文都要多少时间呢。加上三个孩子,万一有生病的,那又是怎样的焦急呢。我朋友也很认同,说在那个地方生活了18年,妈妈离开后再也没有回去过,她不想回去。
我的感想就是:要对家人更宽容一些,他们所谓给不出爱的时候,都是在他们压力很大,很紧张,自己很怕的情况下。否则,他们有一整颗爱心都想给我们。
还有一个观察,怨尤就是怨尤,它跟条件没关系。
我嫂子怨我哥,理由是我哥哥做生意不好,讲话能力不好,她没有因为我哥哥感到自己被尊重,说“妻以夫为荣”,但咱们现在是“夫以妻为荣”,反过来了。她对此很不平衡,很有怨言。
在我朋友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是国内一流科学家,是一个重点大学的系主任,而且很年轻就是系主任了,他带来的社会尊重很大。但是她妈妈很怨,她反对丈夫的居高临下,说:“你在外面做什么都好,但在家里就什么都不是。我嫁给你一分钱没用你的,三个孩子都是我一手养大的。”她感到被压制,有很大的怨。
朋友的父亲去世前,讲了两句话,一句是“我这个人不听别人劝,我劝别人戒烟,我自己却不戒,结果得了这个病”。第二句是“我知错不改错,我知道我错很多,但我们没有向你们道过一次歉”。他又讲“咱们这个家就像一个圆,我只是里边的一点点。我就在孩子们进城安置上发挥了一点作用,其它的都是你们妈妈的功劳,我是名义上的爸爸。”
我听了这些话,觉得真感动。但是朋友妈妈却说:“有什么用!难道不该早点改过来吗?现在讲这些有什么用。”我很强烈地感到,怨就是怨,“我绝不是因为眼前的理由而烦恼”,“我也绝不是因为眼前的理由而怨尤”。怨尤的线头不在眼前的情境中,而在那个背后信念系统的源头罪咎中,在那个罪咎向外投射的动力中。
在朋友的家庭故事中,我还有一个感想,就是我哥哥和嫂子彼此感恩的潜力。我嫂子是要强的,但是要强的人碰上要强的人,会怎样呢?
我嫂子的父母都是很要强的人,老夫妻俩可以十天半月不讲话。但我朋友亲姐妹六年没讲话,朋友的妈妈和她自己的妹妹现在还没有和解,而朋友的外婆跟她的亲人终身都没有和解,中间闹到了打官司。
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就觉得我小姑和兄弟姐妹的误会委屈就小多了,而我嫂子和哥哥的冲突、差异,其中就有非常好的感恩的潜力。如果两个人都强,就是很大很持久的对抗。如果有一个强,一个弱,用小我的眼光看,强的就是怒其不争,弱的就是自感羞愧。但是圣灵的眼光看,他们就是彼此给对方多么好的礼物,每个人都给了对方自己所不能做到、自己非常渴望、非常需要的。我嫂子在自己家里,是遇不到像我哥哥这么柔软、可以退让的人格的;我哥哥在自己家里也是遇不到像嫂子这样,可以事事处理明白、家庭可以发展很好的人格的。
哦,原来,我哥哥和嫂子这样的配合,其实是可以非常感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