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觉得不够好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孟迁思语 |

觉得自己不够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与别人比较或者某种标准,直接觉得自己很差;另一种方式就是:你其实还可以更好,但是你没有做到。
觉得自己不够好,说的重一点就是自惭形秽,其实就是对自己不满意,为什么这种心理这么普遍呢?就是因为相信分裂一念之后,人由圆满进入了分裂。本来是圆满的,本来什么都是我的,我是拥有一切的,现在分裂出来了,成了一个人孤军奋斗了,成了一个个体了。一滴水和大海相比,一滴水怎么能觉得自己够好呢?这个是最根本的原因。
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是因为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就是要觉得自己不够好,就是有这种止不住的动力。就像别人都羡慕的一个人,大家说他什么什么真好,但他就会说:“你们说的这些我不否认,但是我没感觉,我感觉的就是我差什么什么,我就是不行。”
这里面就是小我的那一套罪咎惧。
比如,一个围棋选手参加比赛,本来他形势很好,但他忽略了对方一个手段,走了一个败招,结果棋输了。然后他就开始自责:“要是我当初那样下,我不就赢了吗?”如此就进入自我批判。
但实际上,这个事情不是他想的那样,他就是出于这种自我打击的动力来自我批判的。在赛场上,第一是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考虑得很周到;第二,他有精神压力,害怕犯错,渴望确保优势;第三,没有人的技术是圆满的。在面对棋盘形势的时候,他是有惯性判断的,看什么不看什么都是有他的惯性的。就像开车都有个死角一样,注意到什么不注意到什么,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有这样的惯性死角的。在那个有限时间紧张心态中,他做出那个选择是非常自然的,没有任何可批判可指责的地方。
一个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本来会的题没有答出来,也是一样的。我们都说这个孩子太粗心,其实细心是一个实力的标志。粗心说明你不够准确,不够熟练,不够全面,并不是你随便的马虎,它也是一个实力的展现。
关于考试,我想起高中老师说的“正常发挥就是超长发挥。”你平时会做的题,在考场上也能做出来,那就是超长发挥了。细心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一个性格和心态,它就是一个能力。
读什么书也好,学什么课程也好,你觉得自己本来可以多读一点,或者想要多读一点,这些其实都是小我的惯性。“进取心”本身就是不清不楚,很暧昧的,它里面有可能是爱,也有可能是小我。
一个健康的状态是浑然忘我,没有目标,不知不觉的。就像姜文剪片子一样,不知不觉就剪了一天。别人说:“姜导,该吃饭了。”他很吃惊地说:“怎么该吃饭了,不是才吃过吗?”他已经忘掉时间了。这个才是本来的状态,是投入的,不是说你应该多做一些,不是的,那是头脑的催迫。
不要去努力做个好人,做个好学生,做个好朋友。不要“努力”,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努力好很多,凡事都不要努力,怎么自然就怎么来。朋友找你借钱,你借五千比较轻松,你借一万也能做到,但会挑战到你的经济安全感,那你就借五千。你不要努力,如果够放心的话,你就知道,不需要努力,有信任在就不需要努力,努力其实是有一种微妙的牺牲在里面的。
对于灵性的学习,尤其不要努力,不要催迫,不要判断。你想学的时候,就单纯地学一会儿,就够了,100分;你看不下去的时候,就把它放到一边,骂它几句,也完全OK。可不要在这个方向上再去努力,再去做好人,再去做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