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是哪对“父母”的孩子(一)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哺喂孩子的心灵》 |
人世间最深、最早的催眠莫过于“父母”了。如此之早,如此之深,以至于绝大多数人把其中的误解当作了天经地义。
“父母”和“孩子”是相对的,没有“孩子”,也就无所谓“父母”,而所有的复杂和微妙就在这个简单的相对之中,几乎所有的人生剧情都可以在最初的这个关系中找到原型。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完全建立在身体关系之上,血缘所意味的来历、所属和基因,年龄所意味的幼稚、成熟、强大弱小,构成所有误解的根基。实际上,我们和父母并非身体关系而是心灵关系,这不是说去排斥和对抗身体关系,不是不尊重父母生养我们的事实,而是说以哪种关系为本质。这从头脑上理解起来颇费周折,但从体验上却是瞬间可变,你只需要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对方是一颗和自己同等的心灵,很多东西就会改变。
让我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敏锐理性,看看身体关系意味着什么。
被动
是他们(父母)生下了我们,我们没有签过字;我们被动地沿袭父母的基因,被动地接受父母决定的经济、地理等社会环境,被动地接受父母人格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在无分辨能力时被动地吸收着父母的精神特质,无论是好的、坏的,总是不乏局限。
长幼
我们是幼稚的、没有经验的,缺乏力量和资源的,而父母是成熟的、富有经验的,富有力量和资源的。因为我们才几岁,父母已经几十岁了。我们对父母没有威胁,父母对我们有威胁,我们仰赖父母,父母俯视我们,我们需求父母,没有他们我们活不下去,而他们对我们则不然。
所属
社会伦理对亲子的规定和暗示,衍生出亲子之间“天经地义”的深重期待,无数的“你是我的父母,所以”“你是我的孩子,所以”,……这种“你是我的”的关系,界限缺乏而混乱,不知为自己负责为何,彼此纠结、黏着,我们用“应该”期待对方也害怕自己“不应该”,爱所具备的轻松、舒展难见踪影。而爱本是自由的,凡不自由的都束缚着爱。
仅仅这三点,就有无数的所以生发出来。
因为“被动”,所以我们无法也无需为自己负责任。所以我们有理由做受害者,因为我们是如此被动,如此弱小,在毫无认知能力之下,被动的吸收了所有那些环境中的不好,然后形成我们自己的人格模式,形成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可以理所当然的做受害者。而受害者思维,无疑是一个人打压自己限制自己,误导自己的高级段位了。
“长幼”意味着我们向父母学,整个世界不都在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要听话……于是我们慢慢压制自己的纯真而去社会化,漠视自己的直觉和生命冲动,而遵循各种各样的应该。然而,没有父母足以成为孩子的老师,每个人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内在智慧,父母或多或少都可以分享自己一些体会和洞见,但是没有人是可以足够做孩子的老师。
某种意义上讲,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讨生活的第一个江湖,我们得适应他们,我们得看他们的脸色,他们不高兴,上来就是一巴掌,我们躲都躲不过,我们要和他打平手,还要等待太多的岁月,适应他们的价值观,适应他们的情绪,适应他们的强势,适应他们的软弱,适应他们不为自己负责,然后无形当中我们就同意了错误,就成为了错误。
小孩子几乎总是通过父母来建立自己,通过父母来确认和定义自己,无论是向外界,还是向自己的内在。我们走出家门,别人会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而这也无形中成为我们自己的定位。很多人因为家庭出身自卑,因为父母而羞耻,而那些因为父母而荣耀的孩子同样知道那不是因为自己,从而空虚。“出身”虽不是人们自我定位的全部,却几乎总是隐隐相随。
同时,我们也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而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若父母喜欢我们,接纳我们,我们就会很平安,很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若父母不待见我们,父母顾不上我们,如果父母觉得我们的存在就是一个负担,我们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不被欢迎,形成我们的很低的自我价值感。
我们因为父母没有做到什么而耿耿于怀,又因为父母做了某些而深感受伤,长大后,有些人终其一生因此困窘,有些人选择自我成长,把那些匮乏、创伤视为人生功课,对自己的心理填填补补,固然不乏助益,却总难真正完成。
“所属”的社会性非常强,一系列软暴力的伦理逻辑都潜移默化地催眠和限制着我们。比较明显的是伦理压迫,比如“百善孝为先”“孩子应该感恩”“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一个孩子从天真无暇的自由,被社会强硬地塑造为“孝敬”“顺从”“长幼有序”,这个孩子放弃了内心的纯真自由,被高度社会化后,便又去强硬塑造自己的孩子。
现在,随着社会进步,这种明显反人性的“规矩”越来越少了。但其内在的核心逻辑还在,即:我对你有权利,因为你是我的孩子(父母),你应该如何。
这个逻辑是灾难性的,父母可以借此剥夺、苛求孩子;孩子借此一生不原谅父母的过失,怨责父母。“你应该爱我,而且如我所期的爱我”,这种念头实际上不乏残酷,当我期待你的时候,不是征询,不是请求,而是索债式的要求、催迫,父母们骂着“我生你养你,你应该……”,孩子们喊着“你自己都没把自己活好,干嘛生下我,既然生下我,为什么我需要爱的时候你不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