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视权威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二)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哺喂孩子的心灵》 |
给和受是同一回事,给可以爱,受也可以是爱,它们都是一体的。
但是那个误解影响非常的大,就是人们觉得自己需要别人,自己不够好,要让别人需要我,要为别人做,其实父母们这样讲的时候也是因为他自我价值感缺乏,他们才这样讲的。
父母对孩子常这样,夫妻之间也常这样,一方强,另一方弱,然后强的就一直批判弱的,然后就告诉他“没有我你行吗,还不都是因为我”,这些都是自我价值感匮乏惹的祸,都是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话就没价值了,那个感觉太难受了,相反,别人需要我,我多么优越,我多么好。
当一个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本来的价值的时候,原本就有的价值的时候,他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去让他显得有价值。这包括我们刚才说的“为别人做,让别人需要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非常常见的方式,就是我成为一个什么角色,我是什么,我是一个老板,我是一个大款,我是一个领导,我是一个美女,我是一个作家,我有成就,我有名声,我有地位,我有权利,他就用这样来去填充自己的价值。
因为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是非常可怕的一种感觉,没有人能够去长时间忍受那种感觉,所以就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拼命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的匮乏,还有一种就是感受自己本来存在的价值,出于真正的自己,然后自然的呈现自己。没有呈现自己也有价值,一杯水没有人喝,它也是水。
但是呢,他一旦感受不到自己本来存在的价值,他用尽方法来从外在感受自己的价值,用关系,母以子为贵,我不行,但是我孩子行,妻以夫为荣,我是谁谁谁的太太,用关系,用成就,用我是一个什么的社会身份,用我拥有什么财产、权力或者什么,其间都是社会某种价值观的认可。
而社会是不承认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社会的价值观常和生命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社会的价值观是除非你表现出来,否则你不算数;生命的价值观是重要的是你的存在,不是你的表现,你的表现只是一时的状态,你的整个存在比你的表现要大很多很多。
有一个我自己非常讨厌却很普遍的观点:孩子什么都不是。这种观点觉得,孩子算什么呀,孩子就是一个小孩子呗,可是,这种对孩子的轻蔑,就是对生命本身的轻蔑,你感受不到一个孩子的价值,就是感受不到我们每个人本来存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
因为从身体的意义上讲,从社会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作为一个孩子,还是作为一个成年人,那个区别是非常大的,但是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讲,从心灵上的意义来讲,我们作为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到我们现在,那个心灵的部分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始终是无限的。
当我们奉迎每一个社会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拍一部电影,我会想我拍了有人看吗,别人会怎么看,这个是奉迎社会,通过别人的认可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是很忽略和轻视自己的。
出于生命本来的创造是什么呢?我有一个感受要表达出来,我有一个理解要表达出来,我看到一些东西,感到一个东西,我要说出来,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选择,我不干涉,但是这是我要做的,那我只去做这个。而当这样去做的时候,他拍出来的电影常是一个经典的作品,它可能畅销,也可能不畅销,但它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出自你生命的体验,故而有生命力。
李安讲过一句话“我们拍电影是要给人家看的(我们提供一个东西让人家可以看到),而不是看人家的(那个意思就是说不是看人家喜欢什么就去拍什么)。”
当我们接触不到自己本来存在的价值的时候,我们自然没有办法相信自己,我们只能相信社会,那么我们也自然就会奉迎社会了,大量的追风,大量的模仿,大量的炒作,这都是一时的热闹,都没什么生命力,而真正有生命里是出于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无论哪行哪业,任何真正有成就,真正有生命力的都是后者。
所以没有人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的。没有人是匮乏的,生命本身是无限富足的,生命本身含有无限的可塑性,无限的智慧,和最纯然的爱,还有无尽的创造。
它本身就是富足的,但是人可以感受不到它,人可以不看生命本身就有的神圣属性,而出于某种社会的评判,把自己当作一个局限的、匮乏的、卑微的人,而感觉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重要、自己没能力甚至一无所有,然后出于匮乏而去谋求,而不是出于富足而去贡献,出于不自信去逢迎,而不是出于爱和信心去创造和改变。即便他们看到有人活出了生命的可能性,出于爱、贡献和创造的可能性,他们也会说,这世界上有几个乔布斯呀,有几个韩寒呀,咱就一屌丝儿,别做梦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当作一个纪录片,最初的那个动因就是他在亲子情境当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去谋求别人赋予的价值,而没有机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就感到自己是匮乏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本文摘自《哺喂孩子的心灵》第四章“重视孩子的主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