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哺喂孩子的心灵》 |
让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
一个两三岁的小孩,他在一边玩,玩什么,是搭积木还是拼图还是干什么不重要,总之他在一边自己玩;妈妈在旁边做着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妈妈在,孩子找妈妈随时能找到,喊妈妈的时候妈妈就能应,想和妈妈分享或者需要妈妈支持时,妈妈就能来。
这个年龄的小孩都有一点“执拗”,他要你帮的时候非要你帮,你要不能帮他,他就发脾气哭闹,他不要你帮的时候就把你推开,你稍微一点参与,他都不允许,他都很恼火。
这个“执拗”里有对于“独立”和“连接”的双重渴望。
所谓“独立”,就是我要自己做,自己探索,自己尝试,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看看我能够怎样,究竟有多大本事,我要达成自己的意志,这个“独立”渴望不容“侵犯”;
所谓“连接”就是渴望被关注、被支持,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帮助和保护,当我想分享的时候,我不会受到你的评判,而是可以毫无顾忌的诉说,你是真的理关注我,所以你能理解我,所以,当我失败的时候你能心疼我而不担心我,当我成功时我们可以共享喜悦……这种“连接”的渴望也强烈到得不到就受挫的程度。
这两种渴望如果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孩子内心就建立了基本的安全感,虽然他概念上不知道什么叫“安全感”,但他心理上就有了安全感。
如果父母懂也愿意做,这并不难,就是他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他喊妈妈的时候,你就只答应,他不要你过去你就只答应,他要你过去你就过去,他跑过来要你抱你就抱,他拉你过去看,你就过去看,不是为了照顾他而看,而是你真的愿意去看看,他遭遇困难,你就简单教他或者示范给他看,就这么简单就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会发现孩子很好带,他既不过分的粘我们,也不会疏离我们,都刚刚好,整个亲子关系温暖而舒适。
但事实上,我们小时候乃至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都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大人不懂,所以孩子两种渴望经常受挫。
独立方面,因为孩子还不太会,所以会很笨拙,也可能弄糟,比如吃饭时想自己吃结果弄得满桌甚至满地都是饭菜,比如自己想自己系鞋带,好长时间都系不好……这时候大人就不能忍受了,要么是不希望麻烦,吃饭吃得到处不好看还需要打扫,要么是赶时间、要效率,索性就代劳了,“来,妈妈喂你”、“来,妈妈帮你系”,孩子不干,温和的妈妈就说“你现在还小,长大了就会了”,急躁的妈妈就急“你自己又不行,还不要人帮,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呀”……
多年来,我总记得蒙台梭利女士那个观察:
幼儿园的院子里,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有个水盆,里面漂浮着一些玩具。学校里有一个刚刚两岁半的小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的孩子,想挤进去,但是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开始想办法,他的目光向周围移动。在他那张小脸上流露出的表情是很有意思的,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去。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无疑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着的玩具,但它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物所获得的快乐。看到玩具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通过自己对智慧的运用发展其内在的力量才是最有意义的。当小家伙在感到自己快要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一双铁钳一样的手举了起来。原来她脸上那种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的表情。
孩子对“连接”的渴望也是同样迫切的,没有父母的允许,孩子几乎什么都做不了,没有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孩子会不安,因为孩子的独立性还非常稚弱,如果遇到困难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和帮助,孩子会沮丧,而如果孩子因为不懂、不知而受伤,那他一定会对父母感到气愤。
通常是父母对孩子允许太少,看起来父母们特喜欢孩子“乖”,而不喜欢孩子探索,买了一盒巧克力,干嘛你要每块都咬一口呀,好好的一个闹钟,你为什么要拆呀,拆了你又装不上,这不是糟蹋东西吗?!……
大部分父母还没有准备好耐心,没有准备好接受必要的浪费,他们看不到孩子成长、探索的需要,看不到比物品贵重千倍万倍的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盏灯,是一盏我们探索世界、学习求证、自我实现的一盏灯,一个人的好奇心越强他的生命就越鲜活越有创造力,孩子、大师鲜活生命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强烈的好奇心。没有了好奇心的人,他们的生命是灰暗、固化而无趣的,目前这还是成人世界的主流,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好奇心,孩子健康宝贵的好奇对这些他们来讲是惹厌的打扰。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在场和陪伴,得不到父母充分的关注对孩子来讲是破坏性极大的。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精力、心思来陪伴孩子,对孩子来讲是极为可怕的,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和保姆、祖父母这些代替抚养人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大多数的孩子感到绝望感到被遗弃。
萨提亚女士曾经遇到一个女性来访者,她说:小时候,爸爸酗酒,回家经常打我,有时候用带着铁头的皮带,可是这不是我最恨他的,让我最伤心的是他最后把我送到奶奶那里,我感觉被抛弃了,爸爸不要我了!他是我爸爸,他却不要我了!……
另一个让我流泪的真实故事是:
一个小男孩和母亲生活,爸爸从来没有出现过,母亲的情况也不好,也不是一个健康人,小男孩就孤苦无依地在亲友、社会机构间四处沦落,这个孩子就成为问题孩子,暴躁、自残、打人,极富攻击性和破坏性。
后来这个孩子就遇到一个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这位治疗师尽极大地努力去和小男孩建立温暖、信任、充满爱和接纳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男孩的情况有了好转,有一天,治疗师给男孩一支粉笔,告诉他可以任意画,然后就离开了,等治疗师回来的时候,他看到了让人震惊而心酸的一幕:
男孩子背对着他,等他慢慢转过身来的时候,治疗师看到孩子的整张脸都被粉笔灰涂白了,两道泪痕像两条小河从上流到下,孩子抽泣着说:我知道爸爸为什么不要我们了,一定是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平常生活当然没有治疗室里的故事激烈,可是因为父母没有充分的陪伴和关注而造成的伤害,却浅浅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心底。一个小小孩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不仅仅是孤单和不安,他还经常因此而形成一个不符事实却对他伤害极大地逻辑:那是因为我不够好,那是因为我不重要,那是因为我不值得。不能够说这是必然,但可以说十有八九。
如果你过去确实忽略了孩子,也不必追悔,内疚和补偿性的给予反而不好,从现在关注孩子,慢慢和孩子连接就好。
言归正传,我们再来看看给孩子支持和帮助。这里面的关键是,给孩子选择权,就是如果孩子提出要求,我们再去帮,如果孩子没要求帮,我们就在安全范围内不去主动帮,因为那是一个打扰。
像蒙台梭利女士所说的那个幼儿园场景,那是一个因为代劳而导致的被迫中断。包括一些提醒、建议也要适时而为,不能人家还没做,我们就说太多,当然最怕的就是不停的说,那就是唠叨,唠叨的无效性和破坏性指数都是非常高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人家知道了我们还重复就是唠叨,人家不知道但自己能搞懂而且也想自己搞懂,我们就忍住那强烈的告诉人家的愿望,只有当孩子开口求助而且他也准备好了,我们再出招比较好。
当然,有的孩子因为之前父母过多的代劳而形成了依赖,动不动就叫“妈”,实际上他自己能做,不能马上做好稍动一下脑筋就能做,这时候孩子还没准备好,不适合我们参与,尽量要让他尽了自己力还不能够再出招。
关于这方面,我的老师林文采说过一段很好的话,经过我的体会和改编,如下:
孩子,我相信你有能力应对你的问题,我也相信你能够从失误中学习如何做的更好,我看到了你的渴望和努力,我相信你会有自己的成就;当你遇到困难、被“卡住”的时候,我随时愿意提供帮助,但要不要我帮由你来决定。
OK,保护方面我就不说了,它和帮助是类似的,父母保护孩子的本能极为强大,要注意觉察自己是否过分保护。
回到我最开始描述的那个场景,那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里蕴含了孩子在成长期内对父母的基本需要,亲子生活中关于独立和连接方面的呈现无可计数,但本质上就是独立和连接两方面的渴望,接下来我会把我有限的观察写出来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