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熟有爱的眼光

标签:
教育情感心灵育儿杂谈 |
分类: 《哺喂孩子的心灵》 |

不少父母朋友问过我,孩子不爱表现怎么办?我反问,不爱表现有问题么?
另一些父母问我,孩子不主动怎么办?我就问,为什么一定要主动?
当然少不了父母问我,孩子太内向,胆小,怎么办?
如果我时间不够,我就会直接说,太内向就允许他内向,太胆小就接纳他胆小,这就是最好的做法。
但无论我去问还是答,那都不是我的诳语,我是十分认真的表述我的理解。
孩子可能有很多理由不爱表现,有可能是他不喜欢表现,有可能是他不需要表现,有可能是他还没准备好,有可能是他不敢表现,但这些没有一个是问题,确切地说,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这是父母的问题,是父母有一个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罢了。
父母或许出于虚荣,孩子爱表现、能表现,父母脸上有光;父母或许希望孩子爱表现、主动,以便能有好的机会锻炼自己、被别人注意,或者说会更有竞争力。但这些都是父母的问题,不是孩子的。
如果他是不敢表现,那么他会在不敢中酝酿勇气,如果是他还没准备好,他会继续准备并从别人的表现中学习,如果他不爱表现,或许是他看透了父母期望他“表演”而抗拒,或许是他觉得这个游戏小儿科,他心比较大,不屑于参与。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有自己的办法,暂时没办法慢慢会找自己的办法,父母只需要好好做自己,只需要给孩子接纳和相信就好了。
至于内向,为什么要改变内向呢?内向是不好的么?内向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意味着不善交际和言谈么?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我经常开玩笑的对那些担心孩子内向的父母引用一句话,我忘了这句话的出处,但是我喜欢引用它:这个世界普遍欢迎外向的人,却始终被内向的人掌控。
我所以说开玩笑是这样说多少有一点对外向者不公平,实际上,在我眼里,内向和外向同样的好,外向的人热情、主动、大方、开朗、适应快,很好;内向的人爱思考、认真、安静、深刻、想象力丰富,也很好呀。
不必比较,可以互相学习,但不必比较,尤其是不必用弱点比长处,了解多一些,你就知道弱点和长处常常是相连的。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奇怪的动物了,他们对于自身的优点、长处,总希望孩子也具有,如果孩子没有,他们就感到遗憾,感到不满;对于自身的缺点、弱点,他们总希望孩子能避免,如果孩子又出现类似的迹象,他们就不安,就生气。
事实上,世界上哪有确定的“优点”和“缺点”呢?每一个优点都暗含一个风险,每一个缺点都包含一个宝贵的资源。
很抱歉,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又要讲自己的故事了,目前的我就是喜欢从自己的体验里说事儿,“倒霉”的你们,不得不忍受这一点,呵呵。
我爱我的懒惰和软弱。或许你能猜到,我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我曾经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希望自己勤奋和刚强。我曾经用“一懒万事休”来警醒自己,也曾以男人的血性、阳刚、坚强等来要求自己,但我现在变了,我爱我的懒惰和软弱。
我的懒惰里有自我爱惜,每一个人的懒惰里都有自我爱惜,如果自我爱惜太少,一个人会把自己累坏,单纯幼稚的人总是把自己累坏,他们责任心太强了,他们经常为了很不值当的事情把自己累坏。
我想到我的爷爷,他大概是我的第一任懒惰老师,他是懒出笑话的爷爷,因为懒经常被村里的人讲段子的爷爷,可是呢,那些比他爱干活的人,比他更节省、更过日子的人都早早的去世了,那些人因为每天急着把一点活干完,为了急着做这做那比他少活了二三十年。
人生不是用来催赶的,有多少疲惫不堪、过度使用自己是非如此不可的呢?
其次,懒人都有懒人的办法。
我爷爷年轻的时候,干活不行,但是他的胆子大,就干些守夜的事情,比如庄稼熟了要人看,可是旁边是坟地,就没人去了,比如井里掉进去贵重的东西,可是这口井也淹死过人,就没人下去了,下去的人说有手在下面拽他的脚,就更没有人去了,我爷爷就去,结果他因为从事这些“风险”、“难度”系数高的工作,经常得到比那些勤劳干活的人更高的工分。
懒人会寻求自己的出路,因为他懒,不愿意太麻烦,所以他会想自己的办法,常常因此而提高了效率,大多数的发明都是人们不满于繁琐的现状寻求突破而出现的。
我做事的时候,如果看到太麻烦,就想一定有办法不必如此,结果每每真的找到好办法。
懒惰里面还有勤奋。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要多懒有多懒,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可真下功夫。
我发现,一方面自己爱睡觉,不爱收拾家(也不太会),可懒了;一方面自己好勤快好努力,我参加成长营,主持完父母沙龙已经深夜了,别人都回去就睡了,我基本上不管多晚,都打开电脑把自己的心得记下来。
我经常发现自己头一天玩到半夜,第二天猛地一气呵成的写出好几千字,不吃饭,喝喝水,抽抽烟,但不愿因为吃饭断了感觉。
这还不算勤奋么?相反,我看到那些干什么事情都让自己不怠慢的人,往往没有高潮,没有井喷式的作业。
如果说“爱”懒惰比较容易的话,那么“爱”软弱就难的多。我曾经很讨厌软弱,这几乎是我最不能容忍的品质。
我妈妈软弱,我的幼年爸爸不在家,妈妈的软弱(没有主见和力量),让我活得特别小心翼翼,非常拘谨,很痛也很怒,所以我很长时间里讨厌、憎恶软弱。
后来我发现,如果不是软弱一点,如果不是麻木一点,我妈妈大概在她那个家庭里活不下来。当我了解了妈妈的童年的时候,我有很强的这样的感觉。
软弱有一个很大的资源就是得以存活,虽然活得不舒展,但是在力量不够的时候,这样可以活下来。活下来就有机会有希望,而硬碰硬可能导致自己毁灭或者损耗太大。
我爸爸就是刚强的人,他的损耗太大了,我宁愿我爸爸也有一点软弱,不要那么要强,不要那么大的责任心,把自己的生命早早的耗尽。
软弱的人通常都有很好的同情心,他们往往都很善良,没有坏心,很能体恤人;软弱的人都不爱出头,对别人没有威胁,更容易谦卑。这样软弱的人的人际关系就往往很好。
我妈妈通常是这样,A亲戚和B亲戚互不喜欢关系淡薄甚至恶劣,可是呢两人都愿意和我妈妈来往,实际上,我哥哥和我也不知不觉中学到做到了这一点。
现在我做治疗师,一个很大的资源,就是很容易让人觉得安全。没有那么强的好奇心去了解别人不想说的,没有那么强的责任感去帮助人家尤其是在人家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没有那么强势非要控制一个局面,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评论别人告诉别人是谁。所以,对方就更放松,更信任我。
很多人和我一见面就信任我,第一次聊天就把心事、隐私告诉我,我很轻松的做到完全跟着来访者走,尊重他、接纳他,而不是主导他、改变他。这是我的同行非常羡慕的,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都做不到,而我很自然地就做到了,因为我的个性中就有这一部分。
软弱当中也有力量和强大,这就像阴阳相生一样。
比如高中时,看到别人打架很害怕,可是有一次呢,我早自习装成高二的学生骗我们高一的年级主任,我很镇定的,要不镇定一定露馅儿。
后来别的同学包括那些经常打架的同学都很佩服很惊讶,因为那位主任非常凶,没有人不怕他,没有人敢耍花招,我居然轻易做到的。
再比如说,我当初辞职做亲子教育,完全没有积蓄,也不知道如何获得收入,就很果断的辞掉了,那时候的逻辑就是“这样的单位生活一定不是我要的”。
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个理由不足够去面对衣食无着前路茫茫的现实,但我没什么困难就做到了。
我有时候都好奇自己是怎么回事,对多数人比较难的我这都不难,对多数人容易的我这都挺难。但不管怎么说,我不认为自己缺乏勇气,对于曾经先跳海再学游泳的我老说,我永远不能说自己缺乏勇气。
所以呢,这就是我爱懒惰和软弱的理由了。
然而,如果有人认为我真的喜欢懒惰和软弱,他就误会了,如果有人认为我讨厌懒惰和软弱,第二个误会又出现了。
我不是歌颂这两个品质,这两个品质糟糕的一面我很清楚,我这样说,一方面是看重这个表达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我想说,任何品质都无所谓好坏,任何品质都有好和坏的两种倾向,只不过看你怎么理解和使用。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缺点看做缺点,他的自我接纳必然出现困难,如果他能看到这个缺点背后的资源,他就不仅能接纳这一点,还能更好的使用这一点。
比如,在我的漫长的少年岁月里,多愁善感给我带来好大的负担,人家都那么不经意就过去了,我就是放不下过不去一刻又一刻地陷入苦恼、低落、黯然。我的开心时刻比别人少好多。
欣慰的是,我终于慢慢的看清“多愁善感背后的敏感”是多么宝贵,我可以因为小事难过的时候,也可以因为小事开心,尤为重要的是,它能帮我很深入而准确得理解人和事,这对于我从事的职业再宝贵不过了。
前天一朋友在酒吧里说,一个人的感受力就是他的表达力,他表达的好一定是他感受力强。
我想我能写点东西,能比较好的理解一些东西,能够比较好的了解别人,那要多感谢我内心的敏感。
现在,敏感不再是我的负担,我越来越懂得怎么爱惜和应用自己的敏感,当我失落、不舒服、黯然的时候,我就深入这种感觉去觉察为何如此,一旦我找到根源,我就借此获得了成长,而让我接下来的生活更好,而当我开心、满足的时候,我就享受我的开心和满足。
所以,我慢慢学习也向别人倡导,中性的去看待一个特点,而不去定义为一个缺点或者优点。如果你能透过“缺点”看到资源,你就能接纳和使用它,如果你能透过“优点”看到风险,你就能发挥恰当而避免副作用。
我不讨厌任何一个缺点,比如爱发脾气,它背后的资源是有力量和有要求;比如固执,它背后是认真和忠诚,实际上固执的人最讲理,只不过讲的是他的理不是你的理罢了;比如没主见,它背后的资源是适应性好有弹性而且愿意跟随。
没有一个品质是确切的、死都翻不了身的缺点,背后都有一个资源,只不过看我们怎么用罢了。
我不羡慕任何一个优点,比如爱学习,很可能意味着对自己要求太高;比如善良,很可能意味着界限不清和纵容;比如认真,很可能太严肃缺乏弹性死板。
任何一个优点,常常伴随一种危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了觉察和调控的智慧,这个人才能圆融和成熟。
不如我们来做个练习吧,这是我在自己的工作坊中经常倡导的一个练习。
凭你的直觉写下你自己的五个缺点、五个优点,然后试着对每一个缺点思考并写出它可能包含的资源,对每一个优点写出它可能的风险。如果你不像我这么懒的话,你还可以按此写出关于孩子、爱人、父母的。
示例:
自己
优点1
优点2
优点3
优点4
优点5
缺点1 计划性差;资源(可能性的优点)随机应变,灵活,突击力强
缺点2 资源(可能性的优点)
缺点3 资源(可能性的优点)
缺点4 资源(可能性的优点)
缺点5 资源(可能性的优点)
【父母、孩子、爱人以此类推】
[本文摘自《哺喂孩子的心灵》第二章“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