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妙的“人”

(2010-01-07 10:44:22)
标签:

杂谈

                       奇妙的“人”

                              文/孟迁

        先是看了茶香的一篇博客,节选如下:

         前不久一个很常见的场景让我有了些感悟:

        A:亲爱的。          (A轻声的叫B,想和他说些什么。)

        B:沉默              (坐在沙发上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似乎没有听见。)

        ......

 

        A:亲爱的。          (A声调提高了一些,担心是因为声音小B没听见。)

        B:沉默               (一动不动,一言不发。)

        ......

 

        A:B。                (大声的叫B的名字。)

        B:沉默                (继续没有反应。)

        ......

 

        A:大吼。              (忘了原本想说的话,一心只希望对方回应。)

 

 

       从开始的轻声细语发展到怒吼,从开始想说件事到后来只想让对方回应。A已经忘了她的初衷,只因为预想的和现实不同。

 

      看完后,我突然想到另一个场景,

      妈妈坐在沙发上,小孩在不远处玩玩具,玩着玩着,就喊:妈妈——(这时候小孩只是想叫一下妈妈,妈妈答应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妈妈没有应。

      小孩提高声调:妈妈——!

      妈妈不知什么原因还没答应。

      小孩就变了哭腔:妈——妈——。

      妈妈还是没答应。

      小孩就哭着跑过来,往妈妈身上扑,边哭喊:妈妈——妈——妈——。

 

      这时候,妈妈基本有两种可能:

      一种就是抱住孩子:宝贝儿,怎么啦,妈妈在呢,妈妈刚才走神了,你喊妈妈好几次对吗,妈妈没听到,对不起啦,宝宝。然后,宝宝安心了,昵了一会儿,就又去玩了。
      一种就是,妈妈恼了:干嘛呀!没看我正忙着吗!你自己在那边好好玩不就完了吗,怎么这么烦?孩子还往妈妈身上扑,妈妈用力推开孩子,走了。孩子一个人愣在那里,眼里充满了困惑和无助。(我觉得大部分孩子会在童年中遭遇后者)。

     

      我有两个触动:

      其一,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最初的亲子关系是如此类似,童年的渴望未满足,就会自然的在亲密关系中寻求。其中A的渴望就是被关注、回应(心理学上称连接),这才涉及到安全感。对于小孩子来讲,确认妈妈在,确认妈妈关注自己、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妈妈能过来,是非常重要的。

 

      其二,事情在最初解决是最容易的,只要能发现和重视。我想到上学时学的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爱和安全感,在幼年是最容易满足的,但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到了成年弥补起来就困难太多。 就像妈妈最初答应孩子一声,B答应A一声那样容易,但是如果得不到回应,事情就开始升级了。

    其三 A和B互动的过程中需求的变化耐人寻味。事情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变化乃至升级,甚至可以变得面目全非、十分严重。一个人怎么变的忘了自己最初的愿望,怎么变化的,这个变化在生活中很多见,比如因为一件小事出了人命,因为一个感动改变人生,总之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其多见程度和变化的复杂让人乍舌。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常常一杯水不是一杯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