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孟迁亲子关系情感育儿杂谈 |
有一次,我和嫂子带言言买玩具。玩具区在商场的三楼,不大不小六七十平米的面积。看到玩具,言言就率先跑过去挑选起来。我跟过去对言言说:今天买什么玩具都行,你说了算,但是只能买两个。言言嘴上答应着,眼睛始终没离开玩具架。
很快我发现,言言并不是一个有经验的挑选者,她的选择显得轻率,她不是先多看些玩具再选,而是在她视线所及的一小部分玩具里,只要稍微有些喜欢,就赶快拿在手里,仿佛生怕一个短暂的机会失去。这让我想起不久前我给言言讲故事,当时,言言拿出一大堆故事书,我请她选一本然后一起来读,她也是随手拿起一本。我猜想平时生活中,言言真正自己做选择的机会一定不是很多,大概主要是大人推荐她接受,后来从嫂子那里证实了这一猜想。
没多久,言言手里就有了好几个玩具。我过去提醒言言今天只能买两个玩具,言言听了开始细看手里的玩具,经过比较只留下一个玩具在手里,其他的放回原处。事实上,剩下的这个玩具很快也被放弃了,不久,她就发现有很多玩具更具吸引力。
后来,言言看中了一个手工拼装的模型,那是一个别墅样的复合房屋,包装盒很大,包装上房屋的图案漂亮的没话说。我不知道玩具比较大是不是言言选择它的因素,因为这貌似对这次买玩具的机会利用的比较充分。但是我觉得她一定是被外观上的图案吸引了,她简直是认定了自己喜欢它,毫不犹豫。
但是,我们也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不太容易玩的玩具,四岁的言言一个人肯定拼不起来,而且一般的大人也未必有这个耐心和技巧。嫂子就对言言说:这个你玩得了吗?拼起来好难的,咱们换个别的好不好?言言大概对于拼装的难度不太有概念,没听进去,依然坚持要买。嫂子正要继续和言言理论,我说,既然言言喜欢,我们就先买下再说。
事后我想,什么样的玩具能更有效、更深入的促进孩子身心成长是一个学问,而在买玩具、玩玩具这个过程中还有另一个玩具之外的“学问”。这次带言言买玩具的过程,就给我很多的触动:
1 自主的个性和能力
孩子只有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才会形成自我决定的能力和习惯,才不会人云亦云、太受别人意见影响,才会懂得选择的意味而不是把“选择”当成另一种大人的任务来完成。
2 选择的经验。
比如不简单的因为外观作决定,悦目未必赏心,自己真正的需要和兴趣是什么,以及自己能玩什么样的玩具,这些都是选择玩具应该考虑的。
而这些能力和习惯,自然会迁移到孩子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以及未来的生活中。很多成年人没有主见、不会选择,就是因为他在这方面从小缺乏机会锻炼,相关的能力和意识没有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