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灰色备忘录
(2008-11-18 23:13:50)
标签:
杂谈 |
回忆
校园暴力的确是“大人不在场”的世界里的重要内容。回忆起十几年前,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打架的,也发生过大规模械斗、公然砸教室等严重事件。现在看到媒体对校园暴力的报道,尤其是看到那些活生生的网络视频,不由再次体验到当年的紧张气氛。我的中学时代尤其是高中时代,校园暴力可是深有感触。我们的中学属于县城中学中属于校园暴力较泛滥的,从我们学校出去的学生考上了中专、大学不少都作了新环境的老大。
每个年级总有七八个人是惹不起的,他们大多成绩不好,也偶尔有一两个学习好的。最传奇的有一个姓郭的曾是一时的“老大”,真的是横行霸道。有一次晚自习,喝醉了到我们班上胡闹,全班人不敢说话,谁知,我们数学老师不知何时进来,见了二话不说,三个响亮的大耳光把郭打跑了。我们当时纳闷儿,数学老师怎么这么厉害,因为一般的老师是不敢这样的,后来知道数学老师有背景,姓郭的这个学生那点道行可惹不起。不过这郭老大也挺传奇,到了高三迷上一个女生,那女生漂亮、时尚而且名列前茅,郭因此竟金盆洗手再不惹事,发奋读书,复习了一年考上了铁道学院(和那女生还是分了)。前年见到他,居然仿佛变了一个人,腼腆的不行。
有一个年长我几岁的老兄,以全校第三名考入中学,高一时受人欺负,高二时开始转变反抗最后称霸,后来成绩一落千丈进了中专,他后来回忆说,在外面拿钢管打完人,腿折胳膊折不知道,反正流血了,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到教室里上晚自习,心怦怦只跳,哪有心思看书呀。这老兄工作后,又和当地的黑势力发生剧烈冲突,差点瘫痪,不过现在买房置地日子过得不错。
学校有位教语文的女老师,班上的学生谁受了别的班学生的欺负或者有什么打架的事摆不平,一个电话就把她的一个老学生叫来,那个学生叫李猛,当时的县城没有人不知道的,黑势力排名很靠前。他一来,万事具结。
也有抢钱的,从我读高三开始,开始上升趋势,低年级的被抢频繁,小痞子们很猖獗。我们班主任给我们开班会说:宁可让人家打死,也不让人吓死。我觉得这话很有骨气,现在我们班主任是我们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不是因为这句话,而是因为她综合素质好且机遇百年不遇)。
原来我以为我们那个时候也不过是男生多战事,前几年和我某高中女同学聊天,没想到女生的世界也有残酷的一面,最让人心寒的是,一个女生得罪了别的女生,晚上宿舍熄灯,被一个男的强暴了,同宿舍女生都不敢管在黑暗中装睡,第二天这个女生就回家了,再也没来学校。近几年,出现了很多的女生暴力事件,更是让人惊讶,群殴、侮辱、扒衣、视频上传,最惨的大概是开平事件,我一直关注那几个非人类是怎么判的,一直没看到结果。
哪些人是安全的
虽然暴力普遍,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从来没进入这些冲突。有的是家里有背景,我们那届有一个县长的儿子,没听说过谁动过他。有的是人比较圆融可爱,既不惹事,跟有势力的还比较熟。其他的都保不齐,那些有势力的老大们也经常被收拾和暗算,也真是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老师的孩子也不保险,遇上事情照样被打。
“欺负” 和“被欺负”
如果说暴力并不少见的话,那么暴力的威胁则更为普遍。换而言之,只有少数人经理真正的剧烈的肢体冲突,多数人却经历了“威慑”和“欺负”。
很多人实在被欺负的中学习欺负人的。如果一个孩子自我满意称呼很高,如果他的自我价值的好良好的体现和确认,他很难这样恶劣的对待别人;
被欺负有多种可能,有的孩子会当成一次倒霉,叹一口气,而让事情慢慢过去。有的孩子会咽不下这口气,而想尽办法“雪耻”,不少孩子因此而改变了个性和人生的道路。有的会因为这种经历而影响到自尊心和安全感,并留下心理阴影,就是萨提亚所说的“带着开放的伤口”。当然,受人欺负所产生的压抑也会形成奋斗的张力。有的孩子经历过这样的波折后变得空前的努力学习,以此来安慰自己和回应那些欺负过他的人。我一个同学考上了北大博士,但当初上学的时候,可是受了欺负,最多一天被人家打三遍,造成的自卑阴影现在还没去掉。
留下了什么
对于校园来讲,小学时代,老师和家长对学生世界的影响是可以控制局面的,哪个孩子受了委屈、受了欺负,老师会及时赶到并有效解决。老师就好像是一个太阳,虽然也有找不到的阴影,但是大部分的世界还是沐浴在阳光中。
但是,到了中学就不同了。老师一走下讲台,基本就从学生世界中消失了;回到家,也不是什么事都愿意和家长说了;当然,警察也会像保护成年人一样保护中学生,但那需要冲突升级的一定程度。在值得警察介入之前,在老师和家长的关照范围之外,有着巨大的灰色地带。不少男生开始拉帮结伙,也有个别男生开始借助社会上的势力,每个年级都有几个或者十几个普通学生不敢惹的人。
这个灰色地带是青春期的孩子们自己的世界,是他们自己的“江湖”,需要他们独自闯荡。无论他们愿意与否,他们要经历人生必要的一课,在鱼龙混杂的人群中如何立足和为人。
从男孩子来讲,没经过这种考验,大概血性方面发育会是个不足。我的一个女性朋友,讲述过她们两个女同事和一个男同事晚上在路上走,被街上的一个小痞子拦住,男同事光讲话不动手,讲话也缺乏威慑力,小痞子气焰大盛,幸亏又有个男同事经过,才解围。我觉得这家伙这方面就缺点发育。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一些。
如果男孩子能适应那个环境,能够在复杂的势力关系中保护自己,能够面对威武而不屈,同时,不限于意气之争的漩涡能潜心学习,那就是一个在未来社会中很有竞争力的人。但是从社会角度来讲,就更耐人深思,
不同的家庭就是不同的世界,前不久发生的一女生被八女生虐打七小时事件,法庭上,八名女生家长态度蛮横,无一道歉。这说明什么?
关于校园暴力这个事情,这方面的理论我觉得大多很无力。专家们都是不站在那个现场说话不腰疼,不能在桌面上讲清的东西太多,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人性的等等。在此把我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所见写出来,请方家参考。
《家境对孩子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