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需要父母具备什么能力
(2008-07-24 20:00:07)
标签:
孟迁家庭教育杂谈 |
坝上行记
本来是“教育篇”,可是写下“教育”这两个字后,感觉特别的别扭,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但是实际上是关于教育的感悟。
l
教育要因人制宜。但是了解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却需要很高的洞察力和容忍心。
俗话说的“知子莫过父母”,我认为只能说明,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了解相对较多,而远远不是足够。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了解的太少,他们用粗粝灼痛我的脆弱,用微不足道的借口熄灭我燃烧已久的热情,以我敏感、脆弱、极不平衡的心性,走过那雾霭中的童年,成为今天的自己,不能不说是幸运。
我想上一辈的人大多是不能了解孩子的,这种同感在与我同龄以及年长于我的人群中应该比较普遍。
问题是这个任务又到了我们面前。了解孩子并不容易,比自知还要困难。我们面前的孩子,只是孩子的一部分,常常不够全面,甚至是不够真实。有的父母担心孩子拘谨,可是老师告诉他们,孩子其实很放得开,还常带着别人玩;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没主意,其实孩子主意正得很,只不过不想冒犯父母,在父母的面前装装样子;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很乖,特放心,甚至引以为荣,殊不知早早扼杀了孩子的自我和活力,正在撰写孩子命运悲剧的剧本。
正如一次咨询中那一瞬:一位妈妈向我自责道:我太不了解孩子了,我应该更多的了解他。我脱口质问:您了解的了吗?之所以脱口,是因为内心有不平,父母们对孩子太容易自以为是了。你以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仅仅是个态度吗?更多的是能力,实打实的能力!
你的眼界、阅历、自我修为的层次、相关的学习和直觉等等,都决定了你再多大程度上能让自己主观认识更接近孩子的真实。
理解孩子和接纳孩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理解孩子”是正面,“接纳孩子”是背面。
每一位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潜在的期望,在父母的人生经验中,总有他们向往的生活境界,有他们渴慕的人格品质,有他们对孩子诸多的假象和预设……但是,但是,孩子并没有非满足这个期望的义务和天资。
当我们孩子所具备的并不是我们欣赏的,当孩子的表现和倾向是大大超出我们预料甚至是让我们不安的,有几位父母能够心平气和的接纳呢?
最无知的父母会以为孩子必须符合他的期望和要求,我始终认为这是人世间的罪恶,他们还常常以生养孩子的恩人角色自居,在我看来生到他们家实属霉运。
问题是,对于孩子,怎样分清什么应该要求、什么应该接纳和尊重?
有一点格外重要,你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还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