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中国可能出现的十二种变化
文/孟迁
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去灾区做志愿者,遗憾。其实,是做好了各种准备。当然如果需要,以后还会随时去。从我个人发展来讲,五年磨一剑的《上帝也是单亲》在5月11日(母亲节)刚刚举行了首发式,本来江西美术出版社是铆足劲儿宣传推进的,结果第二天就出现了众所周知的5.12大地震。固然,所有的计划全部打乱了,但自己心中却半点没有挂碍。相对于这悲痛到无泪、震惊至无语的灾难,相对于数十万同胞的生命安危,除了生命的得救、灾情的减缓没有什么真正能让人高兴,没有什么比相反的情况更让人揪心和难过。这些天一直就和所有人一样被这一件事牵着,说不清为什么,身不由己。灾难的苦果,需要我们一点点咽下并消化,这个过程很艰难也很漫长。但这是我们必须做的事。
受朋友之约,这两天采访了几位刚刚从灾区归来的人士,其中包括凤凰卫视《冷暖人生》的主持人陈晓楠女士,她的著名提问“我该怎么问”引起了人们对媒体道德的基本反思,早就该如此了;优秀话剧制作人袁鸿先生,则让我更深的体会到什么是“公民意识”(其中提到汤唯素装到义演现场奋发宣传资料、做硬座十几个小时到广西作义工,让我深感敬佩)。
从对他们的采访中,我更多地了解到赈灾的方方面面,也有了一些相应的思考。死去的人,让我们扼腕痛惜,巨大的损失,让我们牙关紧咬。但是,同胞的死,应该警醒和激励我们更好的活!更清醒、更负责任的对待自己的余生。为此我不揣冒昧的作出了下面的预测,其实也是我的愿望。希望和看到此文的朋友一起努力!
1)
包括地震预测、救护、心理援助等等有关地震的各种学科将获得空前发展。
2)
一系列灾难自救常识将得到普及,甚至写入中小学教材。
3)
中国民众公民意识空前提高,做“志愿者”、“义工”将成为更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4)
公众慈善意识、环保意识、节俭之风、人文精神大大提升,慈善机制获得极大完善。
5)
中华民族凝聚力、自尊心、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6)
官员贪污、行政不力、富豪不仁、明星作秀将得到极大的抑制。
7)
受灾地区将因为备受关注、多元文化介入而快速发展。
8)
灾区儿童成材率大大提高,不少儿童将成为未来的高端社会精英。
9)
各行业职业道德将被深度追问并因此极大提高。
10)
以学校为代表的系列公共建筑行业链发生质的飞跃。
11)
世界更多地了解和尊重中国。
12)
普通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更加深入、广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