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生活中的保护强迫

(2007-11-30 12:21:55)
标签:

教育杂谈

 

警惕生活中的保护强迫

场景1一位妈妈想帮助她的孩子穿衣服,孩子说:“我自己能穿衣服。”妈妈说:“你能什么能,上次还不是弄掉了一个扣子。我帮你吧。”穿完衣服,妈妈又要给孩子穿鞋子,孩子说:“可以让我自己来吗,我一定能穿好。”妈妈说:“你是能穿好,可是太慢了,等你穿好了,我们就会迟到的。别废话了,有人帮你穿还不愿意,真是的!”

 

   场景2  幼儿园的院子里,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有个水盆,里面漂浮着一些玩具。有一个刚刚两岁半的小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的孩子,想挤进去,但是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开始想办法,他的目光向周围移动。在他那张小脸上流露出的表情是很有意思的,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去。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当小家伙在感到自己快要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一双铁钳一样的手举了起来。原来她脸上那种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的表情。

   

您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吗?显然,这位妈妈和老师一片好心,但是他们的做法合理吗?如果缺乏足够的教育理性,大人们就经常出于好心对孩子做“坏事”。

 

场景1中的妈妈分别因为“害怕孩子弄掉口子”、“孩子穿得太慢会迟到”拒绝了两次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不仅剥夺了孩子熟练和巩固生活技能的机会,而且抑制了孩子自立的愿望和尝试的热情,父母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认为“我做的不如妈妈好,那就让妈妈来做吧”以及“我这样做会让大人不开心,或许我一开始就不该自己做事”。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父母就不赞许孩子,当父母不赞许孩子时,孩子必定也不会赞许他们自己,因为人幼年的价值观是依赖于父母的态度的。这样孩子就接受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依赖心理。但是当孩子形成了依赖习惯之后,父母却往往反过来说“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依赖别人,真没办法”。

 

在场景2中,无疑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着的玩具,但它却因为别人的介入被迫丧失了体验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物所获得的快乐。看到玩具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通过自己对智慧的运用发展其内在的力量,却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这位老师虽然是想帮助孩子,可是这种“帮助”却是对孩子的干扰和破坏。如果孩子年龄再大一点,那一定会非常恼火老师的行为。

 

像这样类似的事情,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大人们经常因为怕孩子受苦而自己代劳,比如那些给孩子背书包的爷爷奶奶们,有人说孩子太小背不动,其实,背不动大的可以背小的呀,背多少是个能力问题,背不背就是性质问题了;

 

有些大人嫌孩子不会做,还不如自己做省事,当然代替孩子做事比教会孩子做和等待孩子熟练要容易得多,可是,贪图这个“容易”的代价就是剥夺孩子学会和熟练的机会;

 

有些大人见不得孩子被困难绊住,就像场景2中的老师一样,殊不知,能力只有在克服困难中才能得到提高;

 

有的大人经不得孩子有一点风险,学滑冰怕摔了,骑自行车怕撞了,接开水怕烫了,用剪刀怕剪到手……事实上,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杜绝所有危险恰恰是最危险的,因为这样,孩子将像艾滋病人不能抵御任何病菌一样无法适应生活。

所有这些类似的行为,都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的“保护强迫”是值得我们格外注意的。对此,我提供如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1 尊重的尝试和努力

假如孩子尝试着洗衣服,我们就不应该介意孩子有没有把自己弄得浑身精湿以及衣服洗的干不干净。我们必须接纳孩子需要过程和失败才能成功的现实,而不囿于孩子的学习性行为带来的麻烦,也不提供并不必要的帮助。

2 合理应对危险

完全的杜绝危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做法是教会孩子辨识、预防和应对危险,让孩子远离水域不如教会孩子游泳,让孩子放下剪刀不如教会孩子使用剪刀。

3 尽可能让孩子自主选择

孩子穿什么衣服出门?孩子怎么样才能把苦涩的中药按时服下?怎么样练琴才能保证平稳的进步?虽然孩子还小,但是他们已经能够作出很多的选择了,哪怕是很小的选择,也是孩子自主的机会,也能给孩子带来自主的感觉,大人和孩子一样喜欢自己做主,也只有自己做主,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

 

4 做力所能及的事,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孩子的能力小,但早已不是像婴儿一样毫无能力,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玩过后,孩子自己把玩具收起来;比如,孩子洗自己的小手帕;比如,晚上给爸爸拿报纸,比如早上自己定闹钟起床等。

 

有的父母误以为,孩子很小,没有必要这么讲究,很多事等大了自然就懂了、会了。这是应该改变的,因为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始,而且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的构建而不是孩子做的那些事。所以,请保持对“保护强迫”的警惕,保持教育的理性。

 

此文为《孩子宝贝》杂志约稿,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