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想,学校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凤毛麟角的好老师只有幸运的人才能遇到,绝大部分的 平庸老师被我们淡忘,隔三差五的坏老师倒了我们的胃口;没完没了的作业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强大的应试压力侵蚀了我们的活力,灌输式的教学,从来不问我们喜不喜欢以及以后能用到多少,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让我们越来越没有主见只想着向老师的偏好献媚…… 这样的生活过上十几年,我们成年了,进入了社会,才发觉原来我们不按学校那一套来,反而会好得多,就像畅销书《草样年华》作者所言:没想到上中学时连写篇作文都困难居然写出本书来。
真正的学习决不是只在学校里,而是无处不在!当一个婴儿能够辨认出妈妈和其他人的区别的时候;当一个男孩子出于对异性的好奇而在书店里翻《女性心理学》的时候;当一个人第一次吃西餐,小心翼翼的模仿别人的时候;当一个女生注意明星们的着装搭配的时候;当一个人新买了电器,看说明书的时候;当一个司机在陌生的地方打开地图寻找他应该走的路线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需而求谓之学,我们需要某种知识和技能而现在我们还没有,我们去追求它,这就是学习。
人非生而知之,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要生存的好,学习是克服愚昧、增长才干的必经之路。现实中,我们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得益于课堂的是微小的,更多的依赖于生活和工作中的摸索和借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些特别渴望学习,特别善于学习的人,几乎处处有让人刮目的地方,那些“没心没脑”的人,干什么也不行,两者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延续会出现惊人的差距。
学习可分为随处学习和有具体目标的系统学习,学校中的学习即属于后者。随机学习更讲究悟性(包括发现值得自己学习对象的能力,以及吸收和发挥的能力),而系统学习更讲究策略。心态,切实的计划及其执行能力,是决定系统学习效果的三个主因。
是否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是否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和自我期许,影响到孩子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程度,以及在面临学习困难时的坚韧性。“自学成材”一般指没有读过正规学校,靠自学取得成就,这种理解太狭隘了,其实,所有成材的人都是自学的,永远没有“教会”,只有“学会”。依靠自学是那些学习高手的共同特点。人必须自己成全自己,所以,以自主为“核心”的学习心态是至为重要的。
许多学生精疲力竭依然成绩平平,这是因为他们大部分的学习行为是无效的。比如说作业,老师留的作业是针对中等学生的,基础好的学生并不需要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很难完成,但是他们还是都花了很多的时间放在做作业上,这就是很大程度上的浪费。再比如说考试,犯过了错误,却随便听别人讲一下就放过,甚至看看分数就算了,根本不再去弄试卷,结果到下次碰到还要犯错,这种重复犯错同样是很大浪费。所以,系统学习要主动、清醒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完全跟着老师走,被动的重复努力或者做些无用功。
有效的学习必须以合理的计划为导引,但是制定计划是一种能力,过高、过低的计划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每一个成功的学生,都必然清楚自己需要干什么,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己能干多少。学习的高手不会放弃对零散时间的利用,他们会在轻轻松松的每天利用几分钟在某件事情上,然后取得令人惊讶的效果,比如记单词、口头英语作文等。
学习的执行能力主要指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专心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学习效果是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的乘积。缺乏计划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学生,每天只能把很少的时间用在有效的学习上;那些专注能力差的学生,与别人付出同样的时间,却只能取得很小的学习成果。学习的执行能力既需要意志也需要经验,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开始。
学习并非苦役。谋生要学习,但学习并非只为谋生。学习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每当学会一种技能、获得一种知识、增进一份智慧,都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刚开始学的时候生疏、笨拙,学习的过程中时有困阻,而这也是学习的乐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