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得清”才能“处得开”
故事1
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侠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他:做大盗也有法则吗?
盗跖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么能没有呢?凭空猜出屋里储藏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屋里,这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这就是智;分赃均匀,这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故事2
中国眼镜业的黑马鸿翔镜业集团发源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在其真正崛起之前,其董事长阎树义的为人已经颇为人道。有一天,当地的县长到鸿翔眼镜店配镜,恰好阎董在,阎总很客气的说:您到这里配镜,是我们的荣耀,我给您打七折。后来,这位县长离休了,又到店里配镜,阎董免费赠予,说:我一直很敬佩您的为人,其实上次我也想给您免费,但是那是您在台上,我不愿意让人觉得我巴结您。老县长听完颇有感慨,遂于阎董结交。
现在的世风比较势利,对于领导和其他能影响自己利益的人,人们总是极力的奉迎,往往因为过分而被人看不起。那些从来不忘记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和青睐。
盗亦有道,凡事皆有法度;亲近远疏,待人需合分寸。明白人情事理,摆正自我他人,叫做“拎得清”。为人做事,若想成功,这就是前提。
然而“拎得清”并不容易,拎不清的占绝大多数。有的老板以职员加班为满足,认为自己站了便宜,实际上滋生了怠工之风,毁了自己的团队;有的父母,以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条件、为孩子铺平道路为乐,殊不知破坏了孩子的自立,早早的销蚀了孩子的活力和精神;有的人对别人施行的恩惠很小,却一次来期望大大的厚报,结果反遭人唾弃;有的人,为了讨得别人的好感,而用献媚暴露了自己的低贱;有的人太顾及对方的满意,而忘了及时说不;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需要,不能顾及他人,而被孤立;有的人骄傲的让人讨厌,有的人谦卑地有些轻佻……
鲁迅说 一个人自卑很容易,自大也很容易,难的是平等待人。过分顾及自己,叫做自私;过分顾及他人,叫做犯贱;分不清缓急,叫做糊涂;看不出大小,叫做愚昧……而对于教育,说到底不过两件事,什么时候该控制,什么时候该放手。该控制的放手了,孩子就没缺乏教养,比如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责任心等;该放手的控制了,孩子就会缺乏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没有主见和活力。
“拎得清”需要有公正之心,又需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前者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后者则要靠生活的磨练。要想“拎得清”真的好难,然而这确是我们为人做事必修的功课。正所谓:花繁柳密处,拨的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的定方见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