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苦教育的三种境界

(2006-10-20 21:55:36)

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挨”,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挨苦”是最低的境界,就是成人强行安排孩子受苦,孩子极不愿意,有没有办法,只好“挨”,直到成人的安排结束。这种情况,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有意的锻炼我的吃苦精神,当时在农村,他的方法是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但是,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让我产生的是对劳作的厌恶和惧怕,不仅没有增长相反减小了我对痛苦的忍受能力。

“适应”是一个更高的境界。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承受能力得到很大的增强,训练结束后,再遇到一般的困难和“苦”就不怕了。但是,“适应”只是增加了人的承受力,并不能减少孩子的惰性,增强孩子的意志,这个经验来自于我的一个同事,曾经北京市皮划艇冠军队的成员,他告诉我:以前训练太苦了,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所以现在碰到熬夜加班等或苦或累的事情,都受得了;但自己的惰性没有受到抑制,还是能懒就懒,另外自己的进取性和自制力也没有比接受训练以前有过增长。

“超越”才是最高的境界,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对此,我有过两次深切的体会,其一是2004年正月初八骑自行车200多公里到河北大学,其二是2006年元宵节绕北京二环步行一周;两次都是独自进行,行前内心都有较大写作压力,都有明确的自我激励的愿望。当行程结束后,都会想起《老人与海》里圣迪亚戈说的那句话:床是我的好朋友,床会成为了不起的东西。然后是舒服得不能忘记的睡眠,是接下来好长时间的积极和热情。整个过程中,虽然饱尝筋疲力尽的滋味,但是心里一点都不苦,相反越苦越有成就感,还想再苦一点,到了目的地后还想早走一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