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绍麟
黄绍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12
  • 关注人气:6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交网络的秘密(一)社交网络不是社区

(2008-10-21 00:48:35)
标签:

社区

交友

it

分类: 网络媒体

2008/10/19 - By 数位之墙 - 关键字/标签:社区 交友

 

 

◎社交网络是甚么?

 

在社交网络(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发展已经进入开放平台而日趋成熟的今天,再写这样的文章是有些奇怪。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必须要解释「甚么是社交网络」的困扰,媒体上又充斥著对社交网络的误解,索性还是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社交网络是博客吗?是社区吗?2007年当51.com开始在网站上销售广告时遭到这个问题。广告客户知道「社区」(就是论坛嘛,就是猫扑或天涯嘛)知道「博客」(就是新浪博客嘛)。但社交网络并不属于这两者。最后,只能跟客户说我们是博客,因为客户能接受。

 

此外,对于一般网民的宣传一样困难。我们该告诉网民我们是「社交网络」吗?学术用语谁听得懂?但是难道告诉网民我们是「博客」「相册」「个人空间」「交友」网站,就是对的吗?其实都不对,因为上述名词描述了个人功能,却没法同时描述人际社交,反之亦然。

 

事实上,社交网络已经超过上述名词而包含上述名词:包含了博客(或者个人日记)以及相簿这种属于个人喃喃自语的服务(统称个人空间?),又包含了好友清单(个人关系维护乃至于陌生交友)的社交互动。它的运作甚至于要在上述的各种服务间求取平衡,不可偏废。

 

◎个人资料存储与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很多人谈社交网络,都被社交两个字所迷惑,乃至于理所当然的将社交网络归类在社区类别中。事实上社交网络的发展非常类似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笔者在2007年五月的时候曾经画过这样一张图来说明其中的关系:(07年五月的文章在此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070520.gif

 

其中,「存在的需求」就是指个人资料存放。对于网民来说,我写了两年的日记在这里,我放了三年的照片在这里,更进一步,我的好友清单与通讯簿在这里,我还能走得掉吗?而「资料存放」的需求是普遍的人人都有的需求(上图中标明了100%),它是「社交」的根基。

 

既然这种需求是普世的,就要投入成本做好。51.com每天都在全国多个重点地区跟竞争对手比谁的网站上传照片速度快,谁的网站编辑器用来写博客最好用,就为了吸引用户来这里「安家」,对于投入在带宽以及机房基础建设上的花费毫不吝啬,因为这是未来竞争关键。

 

在开放平台及开放用户资料将成为现实的今天,社交网络将毫无疑问成为个人资料的最大集中地。想像一下,拥有上亿网民个人资料的网路公司将价值几何。然而,光有个人资料不够,因为资料是死的,要把它变活,就必须要做到社交网络的另一个核心王牌:好友动态。

 


 

》高阶工作机会《 - 年薪100万台币及15万人民币以上的工作
海外厂务营建主管 集团资材总监/高阶主管 财务长(协理or处长级) CA Plant1 Head CQS副理/经理 机电设计规划课长 复合式大型卖场视觉创意主管(经理) 海外业务主管(report to GM)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 更多

 


 

◎社交网络不是社区但包含社区

 

传了一张照片,你的好友会收到通知;写了一篇日记,你的好友会收到通知。。。就是这样让好友清单从死的资料变成活的网络。一个好的社交网络,在内部营运上永远在讨论怎么样的好友讯息通知足够清楚显眼,却又只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而不致于造成信息过量。

 

接著,我们要谈到社交的几个层次:个人空间,熟人空间,陌生空间。社交网络在个人资料以及好友动态上是跟前两者对应的。至于「陌生空间」,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就是论坛,圈子,类似大广场那样的场所,人人可匿名参与发言,是重度用户的集散地。

 

这就是为什么说社交网络不是社区的原因。传统社区类似猫扑或天涯,并不包含个人空间及好友动态,而社交网络从上述两者延伸,却能包含传统社区。不想到大广场参与发言的人,可以躲在自己的空间里喃喃自语,或跟熟人好友互动。传统社区,仅是社交网络的一部分。

 

笔者在此提出社交网络的四个层次,可表述如下: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081019.gif

 

由于完整涵盖网民的网上行为,从个人到熟人到陌生人,因此社交网络能做大而传统社区则否。至此,社交网络只要把个人资料及好友动态两者握在手,其他全部可开放平台给第三方应用开发商来做,理论上开发商只要不试图「盗取」上述两者,都可以被社交网络接受。 http://china.digitalwall.com/scripts/readcount.asp?UID=432(文:数位之墙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prev.gif 上一篇:写给我亲爱的台湾互联网同业们(五)

■ 历史上的今天

 

社交网络的秘密(一)社交网络不是社区 - 2008/10/19

M 型化的未来(一)白领的新名字:穷人 - 2007/10/14

Web 2.0 革命(七)中间人之死 - 2006/10/15

数字家庭市场的另类想像 - 2005/10/16

从电脑化,网络化,到数字化(上) - 2004/10/17

质感与造型是肤浅的 - 2004/10/10

Yahoo! Messenger与网内互打 - 2003/10/19

公司网站真棘手(下)联盟没战略? - 2003/10/12

从网上冲印谈数码商品的价值链(二) - 2002/10/13

网络行业的解体(一)垃圾邮件与网络广告业的崩坏 - 2001/10/14

数字信任 - 2000/10/15

电子商务硝烟四起 - 1999/10/10


黄绍麟,原名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台湾新浪网网站总监,台湾大哥大营销副理,3G威宝电信营销经理。 业馀从事谘询工作,目前担任 上海51.com董事长助理及新闻发言人,兼管营销及数据分析。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