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绍麟
黄绍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109
  • 关注人气:6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Web 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2007-12-24 03:21:51)
标签:

it/科技

社区

blog

msn

web2.0

分类: 数字管理
 

2007/12/23 - By 数位之墙 - 关键字/标签:社区 Blog MSN Web 2.0

 

◎用户典型的Web 2.0 体验

 

甲先生是个普通白领,白天工作使用互联网找资料连络客户,下班后回家偶而会上网闲逛。互联网是他日常接触的媒介,但是在他生命中这个东西并不显得特别重要,至少他不是天天泡在网上的人。

 

然而最近几个月来,他老是收到一堆电子邮件,标题大部分写著「某某人加你为好友」之类的。顺著连接过去看,是自己MSN 上面的朋友。既然是朋友的邀请,总是不怎么好意思拒绝,想想也就注册加入。

 

于是,甲先生先后加入Facebook,MySpace ,Friendster,LinkedIn ,还有一堆中文的本地网站。而注册这些网站总是十分痛苦,每个网站都叫他填写过去经历,上传照片,还要贡献MSN 上的好友清单。

 

刚开始他担心这些朋友是不是会常来拜访他的个人空间,而他如果不知情,没回访,是很不礼貌的。这种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颇大,搞得他有段时间下班后天天上网回覆这些朋友的消息,一耗就是两小时。

 

(妙的是,他其实不知道这些朋友也是碍于类似压力而耗在上面)

 

一开始是熟人,后来一堆陌生人也把他加为好友。天天跟这些人在网上「搞关系」,刚开始还颇觉得有些意思。看看好友又更新了照片,又写了新的Blog,彼此间留留言打招呼,似乎也颇惬意。

 

然而大约三个月后,甲先生开始觉得乏味。跟一堆人在网上Social来 Social去,实在挺无聊。随著朋友越来越多,不得不耗在上面更多时间。更痛苦的是,每个网站他都得去照顾,每天两小时已然不够。

 

终于,他决定戒掉。这类让他一度上瘾到无可自拔的互联网服务,在精神压力达到临界点后,终于被他废弃。花大量时间搞这些关系到底什么意思?生活不该是如此的,他要拿回主控权。

 

◎Web 2.0 经营者的典型经验

 

所有的Web 2.0 网站经营者都困惑,用户流失率怎么会高得如此惊人,而且找不到方法可以根治问题,似乎这本来就是Web 2.0 网站的天性。靠著人际网络的压力而驱动的事业,也因压力解除而退散。

 

过去的Web 2.0 网站像一个大筛子一样,一瓢子捞下去,看似捞到大量用户,然而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总是仅剩下不到一半的有效用户,其馀的用户根本不再来了。用户量看似很大,其实很虚。

 

而一个Web 2.0 网站之所以能够急速成长,主因是透过人际关系鍊拉动的增长,其速度远大于用户的流失速度。当增加多而流失少,看起来整体就是增加的。然而,当用户的增长慢下来的时候呢?

 

MySpace ,Facebook如日中天。若以全世界为市场范围,这些网站确实还没碰触到天花板(因之,用户数更多的MySpace 会比Facebook更早碰到天花板)。因此,向其他国家扩张看似是维持增长的解决方案。

 

然而,本质的问题没有解决。

 

Web 2.0 网站还有一个也是很奇特的惊人现象。就是一旦成为网站的活跃用户,这个用户就会非常活跃,而且维持非常长的存活周期。几乎可以说是以此为家,天天报到,赖著不走。

 

从注册用户到有效用户到活跃用户,这条路上有大量的人脱队。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吗?非也,这完全是网络社区的正常现象。笔者多年前就说过,网络社区是「性质相同的一群人,聚在一起互相取暖」。

 

这群人的名字,叫Heavy User。简言之,活跃的Blogger 属于这群人。

 

Web 2.0 的特性是高度互动,而互动本来就很累人。愿意跟别人大量互动天天写博客的当然不是常人。他们的表现欲,成就动机,都高于一般人,并且最终在某个社区网站里找到舞台与归属感。

 

问题是当这群人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一般网民在干什么?

 

◎Web 2.0 是会玩腻的

 

那些抛弃某个Web 2.0 网站而去的人,是不是跑去玩其他竞争网站的同类型服务了?有小部分人是的(嗯,就是Heavy User),但大部分离开的人不是,他们是从此不玩这类型服务了。

 

玩腻了Facebook之后转而去玩MySpace 的人是少数人,大部分的人是从此离开SNS 这类型服务。写博客也是一样的,从某大博客平台换到另一个博客平台继续写作的是少数人,大部分的人是停笔。

 

离开一个网站跟离开一个服务,完全是两种概念。举个例子来说,「看厌了新浪新闻而转看搜狐新闻」,跟「从此不看网络新闻」,我们很明白的知道差异在哪。

 

真糟糕!原来Web 2.0 服务是一种会玩腻的服务!

 

真糟糕!当所有网民都已成为我Web 2.0 网站用户,再来该怎么办?

 

如果把市场发展比喻成下棋,那么过去几年红透半边天的Web 2.0 概念网站,已经走入了残局阶段。网站经营者表面看似风光,心底下却打鼓。摆脱这些本质上的宿命,成为不得不然的工作。

 

令人意外的是,解决之道居然在于Web 1.0 。 http://china.digitalwall.com/scripts/readcount.asp?UID=402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TITLE="Web 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文:数位之墙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TITLE="Web 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高阶工作机会《 - 年薪100万台币及15万人民币以上的工作
Investor Relation Manager Sourcing Manager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TITLE="Web 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 更多工作...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prev.gif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TITLE="Web 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 上一篇:手机电视市场初探(三)终端制造商与内容提供者

■ 历史上的今天

第四代网络营销(中)RSS 阅读追踪 - 2006/12/24

阔别五年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 2004/12/25

梦想一个「数字家俱」卖场 - 2003/12/28

游戏人生(四)网络游戏神奇的营销方式 - 2002/12/29

游戏人生(三)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 - 2002/12/22

关键的百分之十六(三)移动上网市场的重挫 - 2001/12/23

网络信息与服务开始有价 - 2000/12/24

如何评估一个网站的价值? - 1999/12/26


黄绍麟,原名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台湾新浪网网站总监,台湾大哥大营销副理,3G威宝电信营销经理。业馀从事谘询工作,目前担任上海51.com董事长助理。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