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数字内容 |
2004/09/12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数字内容 社区 电子书 在线学习
如果笔者大胆的说出,「人类的智能是有价值但是没有价格」之类的话,或许会遭到一顿攻击或者讪笑(更或者,没人理我?)。但是当笔者做完下列的分析时,或许你的信念会开始动摇。打从互联网出现,所有的人都在上头找获利模式的时候,笔者就曾经分析过,在网络上面传输的信息是无法收钱的。在人类习惯的消费模式中,从来就不曾为了得到信息而付出太多。
某个研讨会请来了国际知名的大师担任开幕演讲贵宾,除了大师的高知名度之外,加上此次的演讲可以免费参加,吸引了超过两千人报名,幸好主办单位早就已经承租够大的场地以容纳超量的听众。
由于不跟听众收钱,因此场地费用,大师来台的旅费(交通与餐饮住宿),演讲酬劳,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宣传费用(包含报纸广告,现场发送的简介资料等文宣物品)等,分别由几大企业联合出资赞助。
企业所赞助的钱当中,约略只有 10%是支付大师的演讲酬劳,其他全部用于场地费,工资,广告费与旅费。如果不是大师脑袋里的智能有价值,这个演讲根本不可能成立。但是这个成本结构其实是很怪的。
我们似乎花了太多钱在大师智能以外的其他部份?所有企业支付赞助这场演讲的费用,其实有 90%用于硬件与宣传。而那个真正带给这场演讲价值的关键角色,领到的酬劳只占 10%。
这在教育训练行业是屡见不鲜的案例,甚至已经被视为业界常态。一个36小时的教育训练课程,总共30个学员参加,每人可能得缴台币两万元的学费。而讲师的酬劳大约只有五万元左右,约占 10%。
其他的钱哪里去了?上课场地的租用费,教材的印制费用,广告宣传开销等等。扣除这些开支以及讲师的酬劳,主办这个课程的企业小赚一些算是利润。整个教育训练行业一直都是这样。
再看看出版业,例子更加鲜明。一个作者绞尽脑汁写一本书,版税大约在 10%上下(看作家的知名度而变化),换言之,如果这本书卖台币两百元,作者可以分到20元。
其他的钱到哪里去了?扣除了印刷的费用,纸张的费用,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工资,广告宣传的费用,运送费用(别忘了书本还要搬运),放到仓库的费用(仓库也是要租的)之后,出版社还小赚一点。
音乐界也是如此的。真正花费脑力产生音乐创作的人,在整张音乐CD 的销售之后拿到最少钱。消费者花三百元买CD,其中大部分的钱用于支付硬件包装成本,运费,以及广告费用,只有很少钱付给创作者。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040912.gif
音乐行业是如此,难道电影行业能例外?你以为你花钱购买的电影票是为了支付电影本身的创作价值吗?一点也不,你花的钱其实大部分用于支付电影院的场地成本,各种设施的维护以及水电费等等。
人们千百年来已经习惯于这样的付费方式,甚至完全不知不觉。换言之,「内容」虽然价值无限,但是市场价格却很低。甚至于当这些内容与硬件脱离开来的时候,就显得一文不值。
我们已经在互联网上看见太多这样的例证。网络刚出现时,头一次有人想把新闻放到网络上卖钱。这是有史以来新闻与报纸这个硬件完全分离。结果只证明了报纸一份十元有人买,网络新闻一毛赚不到。
现在,全球各地的政府都开始在奖励数字内容行业的发展。这原本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各式内容(书籍,音乐,电影,教学课程等)一旦数字化,透过网络传递可以节省大量硬件成本。
经营者不必再把音乐CD铺送到唱片行,省去包装以及运送的成本(数位音乐)。也不必再把作者的智能印到纸张上(电子书),更不用让你多花钱在场地费用上,只要支付演讲者酬劳就好(在线学习)。
但是,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却没有解决:人类的消费习惯。对于一个脱离了硬件之后就很难有市场价格的东西,要怎么样说服消费者掏钱?习惯拥有一张音乐CD的人,如何让他尝试购买三个音乐档案?
「因为省去硬件成本,所以售价可以降低」的诱因尚不足以让消费者改变行为。事实上,当内容脱离硬件以纯粹的电子档案贩售时,经营者必须改变思维,要从「贩卖盒子」的模式转变成收取月费经营。
数字内容行业要起飞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的付费意愿。而决定这个关键的要素有三个:月费,社区,以及即时联机。而这一切必须要先从经营者放下「贩卖盒子」(或者贩卖档案)的想法开始。 http://china.digitalwall.com/scripts/readcount.asp?UID=260(文:黄芳宇)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prev.gif 上一篇:电子书之路千里迢迢
http://china.digitalwall.com/images/next.gif
下一篇:数字内容经营三要件(二)停止「贩卖盒子」
■ 历史上的今天 |
■ 书房才是数字娱乐的主流 - 2005/09/18
■ 中国3G之我见(三)系统决定终端,终端决定市场 - 2005/09/11
■ 七年级与吞世代 - 2003/09/14
■ 中间商的消失 - 2002/09/15
■ 当灾难在网络上传递 - 2001/09/16
■ 转接口的价值 - 2000/09/17
■ 网络客服须跨越虚拟与实体的界线 - 2000/09/10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 从业人员,永远的逐梦者。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 以冷静的眼看待数字狂潮,以热情的心拥抱信息时代。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思考。
|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〤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http://extreme-dm.com/z/?tag=dwmaster&j=n